1945~1961这十六年间,柏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

尽管当初攻克柏林的是苏联红军,但作为纳粹德国的首都,事后美、英、法、苏四国都来到这里驻军。

而随着苏联与西方盟国的矛盾日益加剧,美、英、法三国的占领区很快合并为西柏林。

西柏林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占整个柏林的54%,辖区内有人口190万(1981年统计数据)。

1948年11~12月,东西柏林分别成立市政机构。

东柏林不久成为东德(民主德国)的首都;西柏林的地位则非常特殊,尽管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同西德一体化,但其法理上仍是美、英、苏三国的“军管地”,并不属于西德。

1949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之后,西德东德分别建国。

这样一来,西柏林就成了西德乃至西方阵营打入民主德国内部的一块“飞地”。

根据东德方面的评估,西柏林至少驻扎有80个间谍机构,已然成为西方特务的前哨站。

情报史上著名的“柏林隧道”便是中情局1954~1956年间的杰作,当时CIA从西柏林挖了一条长达2.5公里的隧道到东柏林,试图通过线缆监听驻德苏军司令部与莫斯科的通讯,怎料却被打入西方内部的苏联间谍提前告密。

总之,双方在柏林斗得不亦乐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情报战线上克格勃与中情局各擅胜场,谁都不怕谁,那么在经济与舆论层面西方则是一边倒的压制苏联。

1961年之前,东西柏林作为一座城市的两个辖区,人员物流处于开放状态。

西德在西柏林成立专门机构,大量招募东德境内的劳动力,巅峰期有5万东柏林人在西柏林打工;这些人白天在西柏林上班,晚上回到东柏林的住所。

除人员非常混乱之外,东西柏林的货币同样混乱——西柏林有西德马克(又称“B马克”),东柏林有东德马克(又称“D马克”)。

按照官方汇率,D马克与B马克的换算是1:1;不过因为西德方面强势的经济实力与物质储备,至1961年柏林墙修建之前,两种货币的黑市汇率已达到1:10以上。

这样以来,西柏林人便可以到黑市上将自己手中的西德马克换成大量的东德马克,然后拿到东柏林去消费,买买买。

东柏林有文化、有手艺的人也会愿意到西柏林工作;以医生为例,西柏林医生的实际工资水平是东柏林的两倍以上。

要知道东柏林可是民主德国的首都,如此下来,东德面临经济上被掏空的危险。

这种局面已经不是给东柏林人提高一下工资水平能解决的问题了,因为人家西柏林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你根本生产不了。

任何一个东柏林人只要腰包鼓鼓,他就愿意去西德逛商业综合体,而不会去东德的供销社和百货大楼里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十年代的西德街头

1949柏林危机结束至1961年柏林墙修建之前,从东德逃往西德的人口超过320万。

在这个过程中,西柏林成为主要“中转站”,出逃总人数的一半都是从这里越境的。

尤其是1952年之后,随着东德开始加强边界管理,西柏林渐渐成为唯一的窗口地区。

当时最流行的越境方式是柏林地铁,五十年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东柏林人只要搭乘地铁到西柏林任何一个车站下车,然后申请移民即可。

面对巨大的人口流失与财富损失,东德领导人多次请示苏联,希望关闭柏林市内的边界。

然而1953年新上台的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等人不愿意采取过激政策,他们认为关闭边界在政治上不可接受,会让柏林市民对苏联和民主德国政府产生怨恨,且影响与西方的关系。

于是东西柏林的问题一拖再拖,直到1958年,赫鲁晓夫才决定采取“实力外交举措”。

具体来说,他希望将西柏林作为一个话题来逼美国与其谈判,进而达成协议。

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正式向美、英、法三国递交照会,照会指出:

三国对西柏林的占领没有意义,且西柏林已经成为西方对民主德国进行颠覆侵略的基地;为了尊重民主德国主权,苏军决定将柏林的占领职能转交东德政府;而西柏林则限期半年,成为一个不驻扎任何军队的“自由市”。

12月14日,美、英、法三国发表联合声明,重申维护西柏林地位的决心。

虽然发的是联合声明,但实际上三国的底线并不相同。

英国和法国认为应该与苏联谈判,毕竟赫鲁晓夫的照会言辞留有余地,并无采取军事措施的含义,莫斯科要的不过是大家一起坐上谈判桌。

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则坚持不与苏联谈,华盛顿做了不惜一战的准备,认为如果放弃西柏林,那么全世界将不再有人相信美国的承诺。

在英国首相麦克米伦的撮合之下,美国态度最终做了软化,同意与苏联会谈。

见面三分情,谈着谈着局面一度缓和下来,期间还促成了1959年9月的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访美期间,两国领袖商量好了1960年5月在巴黎召开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峰会,彻底解决掉柏林问题。

可谁都没有想到,就在峰会即将召开之际,苏联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

面对来自美方的激烈反应,双方一顿唇枪舌剑,巴黎峰会随之流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巨大的专机抵达美国。这架飞机当年尚未最终交付,赫鲁晓夫为展示苏联的强大,不惜以身犯险,亲自试乘。

1960年是艾森豪威尔执政的最后一年,1961年初,43岁的肯尼迪上台(相当于今天1979年出生)。

苏联几乎将一份与1958年同样的“通牒”送给了肯尼迪,可年轻的美国总统并不像赫鲁晓夫想象的那样软弱可欺,肯尼迪态度依然强硬。

双方台面上的互呛使得德国民间忧心忡忡,整个1961年上半年,通过西柏林外逃西德的东德人大幅增加。

东德政府再度请求莫斯科封锁柏林边界,这一次赫鲁晓夫不得不同意了东德政府的要求。

1961年8月13日凌晨,当大部分柏林人还在睡梦之中时,民主德国近两万名士兵、警察和基层干部一起上街,用铁丝网筑起一道东西柏林间的简陋屏障。

接下来的几天里,一堵用石头和水泥块砌成的墙迅速矗立起来。

同时被切断的还有柏林地铁。

由于当时西柏林地铁有线路在东柏林的地下站台停靠,东德政府干脆将站台和入口封锁,西柏林地铁必须越过东柏林地区的站台直接开入西柏林境内。

而这些有西柏林地铁路过的东柏林地铁站,在未来几十年间获得了一个恐怖的名字——“幽灵车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中左侧为西柏林,右侧为东柏林,西柏林穿越东柏林的三条地铁线关闭了所有中途停靠站,即幽灵车站。由于线路经过的车站是东柏林政府维护,故西柏林政府每年要交给东柏林一笔巨款,一度成为东德政府的外汇创收手段。

1961年8月13日,天蒙蒙亮。

当东西柏林的人们发现边界被拉起铁丝网时,东西德人纷纷涌向第一代柏林墙,大量西德人将自己的通行证和身份证件扔到了东德人手中。

由于还有不少西柏林人在东柏林,于是数千名拿到证件的东德人便混在返回西柏林的人群中,顺利通过了漏洞百出的边检。

8月13日下午,第一个强行穿越柏林墙的人出现——此后这一幕持续了二十余年之久。

8月22日,东德政府颁布命令:西柏林居民不能再单独进入东柏林,需得到特殊许可。

之后几年间,东德对第一代柏林墙做了全方位升级。

至七十年代,已完善为混凝土墙加铁丝网为主体,涵盖巡逻道、防汽车壕、防坦克路障、强光照明系统、电网、瞭望塔、警卫部队、警报系统、地雷、自动射击装置等设施于一体的第四代柏林墙。

但即使这样,冷战期间仍有两万余东柏林人穿越柏林墙来到西柏林。

具体方法有伪装成苏联军官、下水道、自挖地道、自制载人气球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柏林墙一共存在了二十八年之久。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柏林墙被迫开放。

半年后,风雨飘摇的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之后柏林墙被改造成为遗址纪念公园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画廊,名字叫做“东边画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柏林墙十分有名的一张壁画:勃列日涅夫与东德领导人昂纳克热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壁画的原始素材来源,1979年10月4日庆祝民主德国建国30周年庆典。

本篇最后,聊一个小故事。

喜欢历史的朋友大都知道,目前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清朝是没有修长城的。

虽然说满清是个少数民族政权,与蒙古关系不错,但康熙年间其实也曾受到过来自北方的威胁,比如蒙古葛尔丹部。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编剧将决策是否要修长城的过程进行了一番艺术演绎,时间发生在康熙出征葛尔丹之前。

具体剧情是这样的——

康熙带着阿哥、明珠等一众皇亲大臣们来到长城之上,举目远眺壮丽山河。

期间,在一个烽火台上看到许多新科进士们题的诗。

很快,康熙的目光锁定了其中一首诗,因为该诗有两句被擦掉了,好奇心之下就询问诗的作者张廷玉是否在场。

张廷玉时任正六品翰林院编修(皇帝的文字侍从官),类似秘书班子成员,恰好跟随圣驾一起,于是很快被叫到跟前。

张廷玉回答道:被抹去的两句是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康熙遂向众人感慨:他的意思是说长城是个空的,是个梦,是个没用的东西。

张廷玉:是。

康熙听罢离开,留着张廷玉跪在那里。

正当张心怀忐忑的时候,懂得揣测圣意的明珠明中堂赶紧过来搀扶起他,小声说道:“皇上喜欢你!”

果然,康熙于长城之上正式宣布本朝不修长城,接着还说了一句话:

固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此所谓众志成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