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安门广场上,有一件东西异常瞩目,它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碑上有当时的领导人亲手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金箔大字,以及和周总理一起书写的150个小楷字碑文,上面还雕刻了很多近代史上的大事件,例如“虎门硝烟”、“武昌起义”等重大事件。人民英雄纪念碑本来重达300吨,为什么后来只有60吨重了?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战争和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修建纪念碑。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梁思成任该会的副主任。该工程最主要的是选好碑心石,为此,兴建委员会的专家在全国各地考察了近三个月,经过反复对比,决定采用青岛的浮山花岗岩石料。
据悉,该石料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是极为罕见的完整花岗石。石坯长14.4米,宽2.72米,厚3米,其重量超过了320吨。1953年4月11日,正式开始开采石料。如何完整开采300多吨的石料,成了最大的难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委员会找来了上海、南京等地技术工人,他们也没有办法。最后还是找到了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用放闷炮的方法,才炸出了这块巨石柸材。经数月的开采,大石料荒料重达300吨。工匠们把石料上面做平,第一次加工后的石料仍重达280吨。当大石料从开采地运到山场后,工匠们对它进行了第二次加工,削减了其厚度,石料减重到102吨。
8月19日,大石料从山场起运,7100多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运输工作。他们应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就是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到9月27日才安全到达青岛的车站。当时,没有机器能帮助运输,基本上完全是靠人力。次日,工人们采用铁道滑动的方式,把大石料装上了车。由于铁道部规定该车的载重为100吨,故不得不对石料进行第三次加工。在不改变石料的长度和宽度的情况下,工人们再次削减了石料的厚度,加工后的石料减至94吨。
10月13日,石料终于被运送到北京,起重工人们又用老办法,花了三天时间把石料送到了纪念碑的工地。后专家对石料进行了第四次加工,最终形成了长14.7米、宽2.9米、厚约1米、重60吨的碑心石。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竣工,5月1日揭幕。12名起重运输工人受到了周总理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表彰,在那个年代,运送如此重的石料,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力气完成的。
据不完全统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奠基到落成部分耗费就高达3亿元左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耗时最长的大型艺术项目,聚集了当时的能工巧匠。当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中国人在缅怀先烈时,青岛人心中还有一份自豪,因为纪念碑的碑心石来自青岛,是青岛的工人将它安全运送到了北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