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创设了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以支持股市,分别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市场理解为重大利好,发动了一波暴力逼空行情,并引发了大牛市的遐想。

然而,仔细研究其中的逻辑,不是这么回事。

现在,什么事都要找央行,包括并不限于房地产、化债、平准基金等等。

虽然拥有理论上的无限印钞权,但央行的钱通过借贷形式发放出去的,是要还的,顶多利率优惠一点,不像财政资金是无偿的。

央行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及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落实到股市,央行并不关心平时的涨涨跌跌,只有在发生股灾危及金融系统稳定时,才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股市场十分恐慌,商业银行根本不接受普通证券作为质押品发放贷款,流动性枯竭。

美联储推出了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允许一级交易商使用流动性较差的证券作为抵押,向美联储借入流动性较高的国债,以便向商业银行贷款。

我国央行推出的互换便利SFISF类似于TSLF,但可以用于日常,而不是非要等到危机时刻。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用国债代替股票或者基金质押贷款,质押率更高、利率也更便宜,当然不想浪费这个机会。

然而,借来的钱始终都要还的,属于杠杆资金,谁也不敢保证稳赚不赔;就算账面盈利,卖出去也会产生冲击成本。

因此,虽然央行给出了首批5000亿额度,但目前只有17家券商和3家基金公司申请了2000亿额度。

至于保险公司方面,还没什么动静。

保险公司有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没必要去借杠杆资金,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一家保险公司。

券商和基金公司也不傻,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借钱的目的绝不是主动做多,发动所谓的牛市行情,而是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

例如基金公司在面临大额赎回时,有了互换便利,就不会贱卖股票,缓解“股市下跌-投资者赎回-卖出股票-股市进一步下跌”的负反馈,抑制羊群效应的顺周期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互换便利起到的是兜底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利率1.75%,贷款利率不超过2.25%,商业银行有最多0.5个百分点的利差,低于上半年银行业1.54的净息差,尽管这个净息差已经很低了。

当然,商业银行也可以不申请再贷款,独占2.25%的利息收入。

回购的主体是上市公司,回购减少了注册资本,贷款增加了负债。

通常情况下,只有在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回购减少注册资本。贷款回购等于从资本和负债端两方面同时加杠杆,属于十分激进的财务行为。

增持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如果股息率高于2.25%的再贷款利率,理论上是可以套利的。

但这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许多公司的股息率并不稳定;二是谁也不能保证股价不下跌,为了套取几个点的利差而损失10%以上的本金得不偿失。

央行不能买股票,推出这两项政策工具只不过是顺水推舟,表示对证券市场的支持。

但央行也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有借有还!

为了保证“有借有还”,央行会制定很严格的条件;而商业银行作为直接发放贷款的主体,为了自身利益,也会严格把关。

市场脉冲性地爆发了几天后,弄明白其中的逻辑,又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