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技术的失败往往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想想谷歌眼镜的案例。谷歌在发布这个眼镜时充满了期待,创始人们热切地想要展示这一新技术,希望它能就像iPod和iPhone一样受到好评。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这款产品在上市不到一周就遭遇了惨败,人们普遍对它表示遗憾,尽管它的性能可能相当优秀。
情况让我反思,失败的技术数量是否真的比成功的技术多。虽然很多因素可能导致技术的失败,但我逐渐认识到,有一个关键因素始终在影响着技术的成败,那就是文化。
在现代衰退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从市场表现的角度来评估技术的成功与否。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我认为文化的影响更为必然。技术是否适合某种文化、能否能巴基斯坦社会规范和传统,共同决定了它的命运。
举个例子,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部落使用雪鞋,而其他部落则选择皮划艇。这种选择不仅仅基于环境条件,更是文化规范和传统的反应。技术在文化中的意义用途通常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卡车司机会在他们的卡车上驾驶室内装饰精美而复杂的艺术品,这种现象最影响了文化对技术的深刻影响。
即使是一些设计精良的科技产品,如谷歌眼镜或微软的Zune MP3播放器,也无法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这与“产品市场契合度”密切相关。许多公司在产品设计和营销阶段进行了很多市场调研,但往往注重文化契合度。那些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公司,往往更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技术的成功有时并不意味着它已经符合市场的需求。比如,Boo.com是一家完全在1998年互联网热潮末期成立的时尚摄影师,最终却在2000年倒闭。虽然它的产品非常出色,但当时大多数人使用拨号上网,速度缓慢且成本高昂。而且,当时社会对在线支付仍然保持着谨慎态度,网上购物的习惯尚未形成。
因此,要使技术在文化上被接受,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符合社会的规范、习俗和传统。越能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就越可能获得成功。印刷书籍、电视、电话以及互联网,都是符合时序条件的成功技术。
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同时对技术的接受产生影响,尤其是当某项技术被视为威胁时。铁路、羊毛厂的兴起,以及如今的人工智能,都是这样的例子。甚至在过去,电力的普及也曾让人感到畏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技术的好处,他们也慢慢获得了接受。
还有一些技术封装性的,它们在短期内可能表现良好,直到下一项创新的出现。例如,当iPhone能够同时执行iPod的功能并通话时,iPod的市场地位便开始动摇。
更有趣的是,一些技术的参与者可能试图取代一种主导技术,从而获得成功,但往往会以失败告终。以 Slack 为例,该平台曾自信地会取代电子邮件。然而,电子邮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Slack并没有完全取代它。
我意识到,技术的发展往往会反过来改变文化。根据我之前的理解,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认知、评估和采用。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发生这个循环的认知阶段。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发展出真正的实用性,并被视为一种通用技术,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文化上获得成功。
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学中提到的“棘轮效应”,效应强调了人类在原有的这种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改进的过程。与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必须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商业不同,我逐渐认识到,这只是成功的一个小因素。规范、行为、风俗、传统和社会信仰等文化因素,才是影响成功的主要因素。
因此,归根结底,文化是技术的最终裁决者。技术的设计与推广如果忽视了文化的背景和社会的接受程度,就很可能面临失败。在我看来,理解并尊重文化,是任何技术都想要的获得成功的必经之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