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汉朝:绣衣直指

汉武帝创立的中国历史首个谍报组织。汉武帝时,连年征战加上大兴土木,朝廷开支猛涨。为补巨额开销,便对百姓横征暴敛,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于是,各地起义反抗如潮涌。在此情形下,汉武帝一手创立秘密组织绣衣直指。绣衣直指成员身着绣衣,似暗夜幽灵。他们手持节杖和虎符,行动诡秘,四处查不法之事。这个特务机构直接听命汉武帝,权力极大,能定人生死,还可调动军队,文武百官惧之。

这个特务机构主要职责是镇压反抗民众。对镇压起义不力的官员,毫不留情处决。对起义军及其亲属,则奉行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疯狂屠杀,致冤假错案不断,百姓敢怒不敢言。史料记载,前期的绣衣直指,奉命 “讨奸”“治狱”,督察官员和亲贵奢侈逾制不法行为,活跃非常,“威振州郡”,让不法官员胆寒。后来又承担 “捕盗” 之责,镇压农民起义。绣衣直指作为中国首支特务机构,如同一把双刃剑。是汉武帝维护统治的利器,有一定震慑作用。但因其暴行也引发诸多问题,给朝廷稳定埋下隐患,对后世影响也非常深远。

2唐朝:梅花内卫

武则天为清除异己而专门设立的特务机构。内卫首领被称为大阁领,其成员左臂皆刻有梅花刺青,且每人配有腰牌。选拔极为严苛:一必须武功高强,有与江湖高手对决的能力;二必须绝对忠诚,只对武则天一人负责;三要充满足够的智慧与应变能力。梅花内卫直接受命于武则天,权力极大,享有先斩后奏的特权。一方面,严密监视皇室成员,大力打压李唐旧部,潜伏于其府邸搜集谋反证据,为武则天打击反对势力。

另一方面,严密监控文武百官,一旦发现官员违律违法或不合武则天心意,便迅速采取行动,成为整顿朝纲、治理违法乱纪及贪污腐败官吏的有力工具。同时还威慑着天下百姓,使其不敢轻易反抗。他们如同武则天的眼睛和耳朵,无孔不入地收集情报,打着正义旗号,行使排除异己之实。作为武则天的秘密工具和谍报组织,正四品的内卫府大阁领权力不容小觑。一旦发现对武则天构成威胁之人,可先斩后奏。朝中大臣若落入内卫之手,非死即伤,因而令大臣们又恨又怕。武则天驾崩后,梅花内卫即刻被取消。梅花内卫的成员,有的被杀,有的隐姓埋名。这个曾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最终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3宋朝:皇城司

宋朝的特务机构,其前身乃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德司。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后,因担忧有人效仿,遂将精锐禁军安置于武德司,组建起一支颇具战斗力的近臣军队,规模最多时可达六千人。其主要用于刺探军中情况,预防阴谋作乱。公元 981 年,宋太宗将武德司改名为皇城司。

皇城司的主要职能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掌管宫城出入禁令,包括周庐宿卫之事以及宫门启闭之节。亲从官与禁军分层把守皇宫,所有宫门和殿门钥匙皆由亲从官掌控。其次负责刺探监察。皇帝派遣亲事官外出活动,密报国内异常动态,以防止和镇压不轨活动。同时查办民俗异事、谤议朝政者,以及侦察官吏不法行为等,只要是对朝廷和皇帝安全、社会稳定有危害的,都在侦查范围内,不论对象是谁,绝不放过。此外,皇城司还具有对外用间和反间的职能。小说人物展昭,御前四品带刀护卫,有 “御猫” 之称,陪伴包拯办理众多案件,就隶属于皇城司。不过,宋朝皇城司权力有限,揪出不法之人后,若未牵涉皇家丑闻或国家机密,仍然需将嫌疑人移交至地方政府,或刑事衙门进行定罪。

4明朝:锦衣卫、东厂和西厂

锦衣卫朱元璋出身草莽,与一帮兄弟打下江山后,坐上龙椅成为开国皇帝。但随着局势稳定,他感觉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不好掌控。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帮不断膨胀,朱元璋内心不安,担心身边功臣搞动作为了强化君权,清洗功臣,于洪武十五年(1382 年),把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的仪鸾司,更名为锦衣卫。开国功臣中,淮西派和浙东派争斗激烈,影响朝政,锦衣卫在其中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同时随时监视群臣动向,防止他们有异动,有守卫值宿、侦察与逮捕、典诏狱三项职能。

后来为巩固皇权,提升保卫功能,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打探情报和惩处犯罪。锦衣卫首领为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其中负责侦缉刑事的是南北镇抚司,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可直接拷掠刑讯,取旨行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三法司,均无权过问。但后来锦衣卫出现滥用职权、为非作歹的情况。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洪武二十六年,从锦衣卫职责中废除内外刑狱,交由法司处理。不过到了朱棣时期,锦衣卫又得以恢复,权力更大。

东厂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夺取皇位,当时社会上对其政权合法性存在异议,不时出现建文帝未死的流言,朝廷中很多大臣对新政权也不十分支持,朱棣对朝廷大臣多不信任。朱棣虽然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但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不方便,且缺乏隐秘性和时效性。而当时起兵时,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力,他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身处皇宫联系也方便。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朱棣废黜了朱元璋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在永乐十八年(1420 年)设立重用宦官的东厂。除了监督官民,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也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东厂有锦衣卫肩负侦查敌情、缉拿案犯、审问案情等职权,还增加了监督百官、审讯和定罪官员的权力,权力在锦衣卫之上。东厂起初直接受朱棣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权倾天下,令人胆战心惊。

西厂设立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 年),全称 “西缉事厂”,太监汪直为提督。西厂权力高于锦衣卫和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宪宗时期,妖道李子龙通过亲信深入内宫万岁山,后被锦衣卫发现。宦官汪直趁机捕风捉影,给明宪宗提供情报,使得明宪宗大喜过望。为了加强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 年)在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以宦官汪直为提督。西厂人员全部从锦衣卫中选拔,关键任务是协助皇帝打探消息,监视天下。

西厂提督汪直仗着明宪宗的宠爱,大肆扩充人员,拼命承办大案,一旦发现谁有嫌疑,不必告知皇帝,直接抓捕,随之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势力极度扩张,办案数量、速度和牵扯人员,一度统辖了锦衣卫和东厂。设立不过五个月,京城百姓和官员人人自危,朝中辅臣们集体上书圣上,提议撤销西厂,宪宗只好遣散了西厂。后在奸臣戴缙怂恿之下,宪宗皇帝又再次恢复了西厂。但西厂权势过大,遭到了明朝百官的抵制,树大招风,两任提督汪直和刘瑾弄权,刘瑾为弄权还造反,被明武宗朱厚照处死,西厂也随之被撤销。

明朝锦衣卫和东厂西厂这三大特务机构,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锦衣卫是明朝最早的特务机构,设立初衷是为了强化君权,清洗功臣,负责侦察、逮捕、审问等任务。东厂是为了镇压政治反对力量,除了官民之外,还可以监督锦衣卫。东厂在锦衣卫肩负侦查敌情、缉拿案犯、审问案情等职权的基础上,增加了监督百官、审讯和定罪官员的权力。

西厂设立后,是为了加强统治,但由于权力过大、行为不当等原因而短命,西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三大特务机构并存时,还相互权力制衡。东厂和西厂的存在,使得锦衣卫不敢轻易滥用权力,因为一旦滥用权力,就会被东厂或西厂揭发,受到皇帝的严惩。东厂和西厂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双方都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然而,这种权力制衡并不是完美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特务机构可能会勾结起来,共同对付皇帝的敌人,威胁到皇帝的安全。

5清朝粘杆处

能在数十步外取人性命,带走头颅,仅留躯壳,这便是臭名昭著的“血滴子”,清朝粘杆处的神秘武器,帮助雍正铲除异己,令人闻风丧胆。初时,粘杆处仅为四皇子胤禛府内捉蝉钓鱼的团体,因夏日蝉鸣扰人清梦而设,人员皆是府邸包衣,为营造安静环境。随着皇子争位白热化,胤禛表面淡泊,实则暗中利用粘杆处招募江湖高手,改造成刺客间谍组织。成员们经过严格训练,成为盯梢刺探的高手,部分还是武艺高强的刺客。在皇位争夺中,粘杆处立下赫赫战功。雍正登基后,更名为“粘杆侍卫”,正式设立于内务府下,成员皆为亲信,成为皇宫侍卫。

粘杆处头目由功勋大的特务担任,多为胤禛旧人,位高权重。一般成员则为小特务,名为“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他们来自民间或大内选拔,武艺高强,特训后成为心狠手辣的杀人机器,属未入流包衣,却能跟随雍正左右,备受大臣巴结。乾隆即位后,继续沿用粘杆处,监控朝中百官及外省大臣,将其作用发挥至极致。粘杆处不仅负责刺探情报,还参与维护乾隆统治的秘密行动。乾隆后期影响力减弱,但仍为控制朝廷的重要手段。从娱乐服务组织到神秘特务机构,粘杆处是雍正与乾隆控制朝廷、监视百官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