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的千金,大国的公主,在我们普通人眼里,应该是集美貌和万千宠爱于一生,与白马王子自由自在地过着童话般浪漫、幸福的生活。
然而,被斯大林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苏联的公主斯维特兰娜,却没有这么幸运。
她经历了五段感情,四次婚姻,生了三个孩子,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她从苏联“叛逃”美国,在世界上最不同的两种体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都生活过,却始终没有感受到自由!
最后,众叛亲离的她,在异国他乡孤老终身,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于1926年的斯维特兰娜,是斯大林唯一的女儿。47岁的斯大林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有求必应。
她的名字“斯维特兰娜”,源自俄罗斯的一首浪漫主义诗歌,有“光影”之意,在那个普遍取名为建国、兴国的年代,这样浪漫的名字,寄托了斯大林对女儿幸福未来的美好愿望。
然而,就算是能掌控半个地球的斯大林,却也无法控制和安排女儿的幸福。
斯维特兰娜6岁时,母亲在宴会上与父亲争吵后回家开枪自杀,幼小的斯维特兰娜被告知母亲是突发急性腹膜炎去世。
从小娇宠的斯维特兰娜因痛失母爱,逐渐变得脆弱而偏执。随着年龄增长,青春叛逆期到来,她与权威的父亲,关系也越发紧张。
10岁时,斯维特兰娜穿了一件不到膝盖的连衣裙,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此后更是对她的穿衣风格处处限制,不能太束腰显身材,也不能裸露小腿和胳膊的皮肤。
这让斯维特兰娜无法与同龄人一样,自由快乐地享受青春之美,而倍感委屈和压抑。
斯大林也逐渐感觉到了女儿的成长和独立,于是开始让她读苏联的历史和共产主义的相关书籍。
但斯维特兰娜却觉得这些书籍枯燥无趣,读不下去。学校鉴于她的身份让她加入党组织,她却因为考试不合格而无法入党。
这不仅让党组织尴尬,也让斯大林脸上无光,恼羞成怒,父女之间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16岁那年,斯维特兰娜在报纸上看到母亲死亡真相,感觉父亲一直在欺骗自己。
或许是生活的压抑,也或许是青春的叛逆,16岁的斯维特兰娜情犊初开,与40岁的已婚犹太作家卡普勒一见钟情。
斯大林得知后极为恼火,当众甩了女儿两个响亮的耳光,撕毁了卡普勒写给她的所有信件,并以间谍罪将卡普勒劳改10年,强行拆散了这对热情似火的初恋情人,斯维特兰娜也开始公然与父亲做对。
无疾而终的初恋让斯维特兰娜对感情更加谨慎,为避免父亲再次反对,2年后,18岁的她选择先斩后奏,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犹太同学莫洛索夫举办了结婚仪式后,再告诉父亲。
斯大林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婿是一个犹太人,面对如此任性叛逆的女儿,斯大林怒不可遏,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他也没办法。
他给女儿安排了一套房子,直到第二年斯维特兰娜生下长子约瑟夫,做了外公的斯大林依然没有接受他们,始终没有让女婿进自己的家门。
然而好景不长,这段斯维特兰娜自己做主的婚姻,也在3年后的21岁时破裂离婚。
斯维特兰娜的恋爱和婚姻,让斯大林觉得女儿还是太年轻,识人不准,婚姻大事自己还得把关。
2年后,23岁的斯维特兰娜听从父亲的建议,与时任中央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尤里·日丹诺夫结婚。
这是斯维特兰娜的第二次婚姻,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婚礼浓重热闹,父亲也很满意,但没有爱情基础的政治婚姻,也没能持续多久。
1952年,尽管有了女儿叶卡捷琳娜,26岁的斯维特兰娜还是再次离婚,卧病在床的父亲也无力反对了。
1953年,斯大林去世,悲痛之余,斯维特兰娜又有些庆幸,没有了父亲的干涉,自己终于可以过上自由自在的新生活了。
1957年,斯维特兰娜把名字改为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阿利卢耶娃是母亲的姓氏,可见她对父亲的憎恨之深。
她还主动要求政府收回了父亲给她的一切优惠待遇和福利,要彻底和父亲的世界划清界限,开始新生活。
1963年,37岁的斯维特兰娜在医院偶遇了来莫斯科治病的印度人辛格,两人一见钟情,这是她生命里的第四个男人。
她想与他结婚。
这次没有了父亲斯大林,有关部门又跳出来横加阻拦,理由是这个人比他大17岁,还身患重病,还是印度人,就算她父亲在也不会同意的。
斯维特兰娜没想到父亲都去世13年了,她还是无法摆脱他的影响,过上自由的生活。
她非常绝望,不顾相关部门和官员的反对,离开单位,与辛格一起同居生活。
一年多后,辛格去世,她向政府申请将辛格的骨灰送回印度,政府终于同意,给了她两周签证。
为了摆脱父亲的影响和束缚,过上理想中的自由生活,她不想再回去,给印度高官写信想留在印度,被拒绝。
1967年3月6日,斯维特兰娜来到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请求政治避难,并要求移居美国。
美国官员简直不敢相信,斯大林的女儿居然会选择逃离苏联,同时碍于和苏联的关系也不敢轻易答应。
1967年4月21日,去意坚决的斯维特兰娜,狠心地抛弃了22岁的儿子和17岁的女儿,途径瑞士,去了美国,并决定从此“永不返回苏联”。
在美苏冷战,全球争霸的背景下,这一事件震惊世界。
苏联方面认为斯维特兰娜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和祖国,于1969年剥夺了她的公民权。
美国方面自然高兴,对她礼遇有加,把她作为证明美国优势的绝佳案例加以宣传。
她本人也不断接受媒体采访,写书,来揭露克里姆林宫的内幕,谴责父亲,批评苏联的制度。
1970年,来到美国3年后,44岁的斯维特兰娜再次遭遇爱情,与美国建筑师维斯勒·W·彼得斯一见钟情,步入第四段婚姻,她自己也改名拉娜·彼得斯,并生下女儿奥尔加·彼得斯。
然而,在理想中的自由国度,自主谈的自由恋爱,依然没能给斯维特兰娜带来自由而幸福的生活,不久又因为觉得丈夫软弱,处处听命于前岳母而再次离婚。
1978年,斯维特兰娜来到美国12年后,终于获得了美国国籍。
但此时的她,对当初一心向往的自由乐土美国,也深感失望,她觉得自己只是被利用,却从来没有获得过真正的自由。
于是,她带着女儿移居英国。
在英国时,被抛弃了17年的儿子,居然破天荒地来了一个电话,说希望她回去。
或许是异国漂泊的孤独,也或许是对骨肉亲情的思念,她瞬间情感破防,抛下曾经“永不返回苏联”的誓言,决定回国。
1984年11月2日,斯维特兰娜带着13岁的小女儿奥尔加·彼得斯,回到了阔别17年的苏联。
虽然曾经被认为是叛逃者,但她的主动回归又让苏联在舆论上扳回一局,苏联政府爽快的恢复了她的国籍。
然而,此次迷途悔悟的回归,依然没有给斯维特兰娜带来家庭的团聚和晚年的幸福。
打电话劝她回来的儿子,整天酗酒,精神萎靡,年纪轻轻就未老先衰;倔强的女儿对她当年的抛弃仍然不肯原谅,宁愿写信也不肯与回国的母亲见面。
而在美国长大,受西方教育,信仰基督教的小女儿,不会说俄语,也不懂苏联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坚决不肯取下脖子上的耶稣十字架,也无法在莫斯科接受教育。
斯维特兰娜与前夫生的两个孩子和小女儿,在观念上难以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法和谐相处。
疏离的亲情,不同的信仰,异国的文化,倔强的性格,在这个拼凑的家庭中互相碰撞,让年近花甲的斯维特兰娜心力交瘁。
一年后,斯维特兰感觉无法再继续坚持了,她写信给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坦陈自己没有实现当初回国的愿望,“一家人无法团圆,没有理由再待下去”。
1986年4月,苏联同意斯维特兰娜放弃苏联国际,再次回到美国。
晚年的斯维特兰娜生活窘迫,孤苦伶仃。
2011年11月22日,85岁的她因患大肠癌,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去世,却没有一个子女和亲人在身边。
贵为领袖千金,苏联公主的斯维特兰娜,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和自由,却始终无法得到。
对父亲反抗和顺从,都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对祖国的背叛和回归,也没能得到想要的幸福。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出生高贵的公主赢在起跑线,却不一定笑到最后,出生平凡的普通人,落后起跑线,也不一定输在终点。
我们普通人在羡慕公主们的高不可攀时,或许她们却身在高处不胜寒,也正在羡慕我们普通人自由平淡的幸福呢!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