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渐行渐近,拜登政府的高层逐渐走向谢幕,包括国务卿布林肯在内的不少“大人物”都即将离任。而布林肯在最后的几个月里依然不遗余力地将“中国挑战”挂在嘴边。究竟是什么让他在告别的演讲中不断强调中国?他所谓的“政治遗产”又能留给谁?
就在美国当地时间10月30日,布林肯在美国外交学院发表了一场含有浓厚告别意味的演讲,同时也是一场对自己过往政绩的自夸仪式。他几乎句句围绕着中国,将其视为美国最大的挑战者。言辞之间,他将中国与俄罗斯、伊朗、朝鲜并列称作“修正主义国家”,但特别强调“唯有中国具备在全球范围挑战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实力”。这番话听得人一头雾水,简直像是故意为自己的卸任铺垫。
不论特朗普重返白宫还是哈里斯胜选,布林肯再次上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他搞出来的“中国组”,被他视为极具战略意义的政治遗产,留下的可能性也很低。或许他也清楚,这套“拉帮结派”的旧把戏无法长久下去,只是希望在离任前尽量保留一点影响力。
布林肯四年前组建的“中国组”一度被他吹捧得煞有介事,可是细细品来,其实不过是一种“自我壮胆”的象征。他强调这个办公室充当了对华关系中的重要角色,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四年下来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善。
尤其是在中美紧张关系的2022年,沟通的主导者变成了拜登的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而不是布林肯自己。这说明,“中国组”的存在感更像是布林肯居高临下的一个宣传工具,而不是实打实的对华政策协调者。因此,让人怀疑布林肯是否过于高估了自己的“政治遗产”。
布林肯最后一年时间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中东事务中,特别是在巴以冲突愈演愈烈之际,据说他总共访问中东11次。但这些努力不仅没能缓和局势,反而使得中东形势更为紧张。无果而终的努力既暴露了他的政治短板,也让他在中美问题上无暇顾及。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中美关系在他的领导下变得更为复杂,而他本该最先促成的访华,在“气球事件”后却迟迟无法实现。最终,布林肯甚至沦为拜登团队内部政策矛盾的牺牲品。
布林肯及其团队始终抱有一种“国强必霸”的陈旧思维,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必定对美国现有地位构成威胁。这个判断基于历史上西方列强经验,但用来镜像今天的中国,却显得极为不合时宜。
美国坚持这种“一山不容二虎”的观点,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和对立。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政治已然不同于百年前的大国博弈,地球足够大,完全可以容纳中美两个超级大国共同发展。如果继续沿着这种思维误区走下去,那只能加深对抗、制造新的摩擦。
在布林肯即将谢幕之际,中美关系也迎来了新的考验。无论未来美国是哪位领导人上台,都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在大国竞争中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布林肯某种程度上在管控中美关系的过程已经展现了难能可贵的谨慎,没有让分歧升级为直接的军事冲突。
但沟通只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更为根本的是要打破对彼此发展的偏见与敌视。未来中美两国要在多边机制中探索共存的可能性,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全球挑战,或许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