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新车“高攀不起”,小鹏的“陆地航母”放飞机,比亚迪进军两轮车。2024年10月底新能源车企的消息密集,“卷”出了新高度。
小米让人高攀不起
SU7 Ultra无疑是10月29日小米新品发布会上“最靓的崽”。这是小米推出的第二款电动车,击败保时捷的Taycan成为纽北最速四门车,雷军很激动,说“实在太不容易了”。网友也很激动,也很觉得很不容易——该车型81万的售价,想要开回家很不容易。7个月前小米推出的第一款车,售价21万元,只有“米时捷”的四分之一。
于是,这辆颜值和价格对标保时捷、性能超过保时捷的米家新车,被网友们尊称为“米时捷”。
小米造车的步子,迈得有点大。半年就从“交个朋友”的中低端市场,跨入了高攀不起的高端市场。 雷军兴奋之余似也有点尴尬,在发布会上说“有一点点贵”、“价格实在降不下来”。
好东西卖贵点,合情合理。搁在前些年,米时捷问世,说不定又是一波“遥遥领先”的集体点赞。然而,时过境迁,小米这次“秀肌肉”,掌声寥寥。
可是,不秀肌肉又能如何?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狂飙突进20年,全球市场的基本盘已然瓜分殆尽。2024年上半年,全球销量第一、第二分别是比亚迪的215万、特斯拉的170万。两家的销量相当于第三到第十名的总和。
小米那款21万的“交个朋友”车型,今年能卖12万辆。作为业内新人,这个业绩不算差。但是,这是主流市场的价位,来自两大头部的压力是也是最大的。以小米的力量,可以在这个主流市场站稳脚跟,但是很难期待高速增长。
雷军来迟了,以“追赶者”的身份入场,不能指望“龟兔赛跑”的奇迹。唯有孤注一掷,试水非主流的高性能产品。
在新能源车赛道暴走的小米,已经顾不上“交个朋友”的亲民形象。理解雷军的难处,也替他捏把汗 。
小鹏直接“搞飞机”
比“米时捷”更高端的,是小鹏的“陆地航母”——物理意义的“高端”。该车型是“分体式飞行汽车”,搭载了可搭载两人的六轴飞行器。整车的设计灵感源于月球探索车,极具科幻感。但是,飞行才是这辆车最大的看点。与其说这是一辆车,不如说是自带载具的小型飞行器。小鹏对此毫不掩饰,配的广告语是“让飞行更自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款“陆地航母”并不是养养眼的概念产品,而是推向市场的量产品,还专门量身订做了新工厂——10月27日,小鹏汇天在广州动工建设飞行汽车工厂,用于生产“陆地航母”的飞行体部分。第一期占地18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1万台。
成为“新势力”后10年,小鹏终于从造车走向了“搞飞机”。 今年1到10月,小鹏汽车总共交付了12万辆新车。入局十年后年销售12万辆,和“造车新人”小米年销售12万辆,含金量完全不同。小鹏主动求变,而且是上天的大变,也在情理之中。
其中的商业逻辑也不难理解。既然“有钱就能造车”,那么“有钱就能造飞机”也说得通。
可是,就算技术没有障碍,“让飞行更自由”也是地狱难度。虽然“低空经济”的概念一度很热,热到A股都蹭过热度,但是“低空”的现实很骨感。别说无人飞行器都要这样限、那样限,连直升机这样的骨灰级飞行器在国内的低空都难展拳脚,“更自由”从何说起?也许小鹏推出“陆地航母”,一开始就瞄准了海外,让海外用户实现飞行自由,国内过个眼瘾。
至于“陆地航母”不到200万的价格,反而不是问题。既然81万的米时捷高攀不起,再贵一点的大玩具也一样。乘号的左面是0,乘号的右面随意。
比亚迪下沉“两轮市场”
新入局的大鳄小米孤注一掷豪车化,“新势力”中的老字号小鹏“曲线搞飞机”,玩的都是高端局奋。反而是业内扛把子的比亚迪选择“下沉”路线——进军“两轮”市场。
其实,江湖早有“比亚迪要造电动摩托”的传闻,为此比亚迪还专门辟过谣。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近期还传出了比亚迪电摩的专利图,图中显示申请日期是2023年12月6日。四轮造两轮,技术上是“笼中捉鸡”的碾压。可是,摩托车在国内的政策限制也很多。虽然没有限空那么普遍严格,却也不遑多让。考虑到国情条件,助动车、老头乐、三蹦子或许是更现实的选择。只是这下沉幅度有点大,决心不好下。
不过,车下不去,电池可以。可以肯定的是,比亚迪的电池产品线会向两轮市场延伸。据江苏宗申车业有限公司今日消息,10月28日上午,江苏宗申・比亚迪锂电池包经营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江苏宗申是摩托电动三轮车制造企业,消息是官宣,有鼻子有眼,应该不假。
比亚迪终于俯就“两轮”,或许和极具争议的上半年财报有关。这份财报显示,比亚迪负债5228亿,负债率77.47%。现金流是-542亿,同比减少了近300%。数据不太好看,甚至有好事之徒拿去和爆雷房企做比较。这是太夸张了。比亚迪虽然负债率是真的高,但是90%是“无息负债”——苦一苦供应商。只要供应商们还能勉力维持,比亚迪就债多不愁。现金流下降幅度大,也可以用投资扩张周期解释。
比较令人担心的,反而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销售和利润数据。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卖了161万辆车,照例稳居中国市场第一。同比增长28.46%,单看还行,却经不起比较。这一增长表现不仅历年最低,而且远低于去年的62%。
利润增长表现也有隐忧。 上半年利润136个亿,同比增长了24.44%,低于销量增长。而且,136亿的利润中,32亿来自政府补助的“明贴”。比亚迪的实际盈利能力,并不乐观。
经营压力肉眼可见,这家行业龙头也要开辟新赛道。问题也就来了——大有大的难处,比亚迪的选择不多。年产300万辆的庞大产能,小众市场不够填牙缝。所以,比亚迪不会搞“米时捷”之类的“豪车化”,强推概念性设计量产化的超前尝试更不用考虑。“高端局”解不了近渴,向两轮“下沉”是为数不多的合理选择。
可是,下沉真的行得通吗?
两轮车制造的技术门槛、资金门槛约等于零,早就卷过N轮了,增长潜力很有限。强龙难压地头蛇,外加群狼搏虎,比亚迪进军“两轮”并不轻松。
产能卷一切
小米是跨界造车的过江龙,小鹏是老牌“新势力”,比亚迪是巨无霸的行业龙头。他们在2024年深秋不约而同的非常举措,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卷”出了新高度。
看似“卷”得上天入地、百花齐放,其实“真相只有一个”——产能扩张的速度,远远大于市场扩容的真实增长速度。
比亚迪300万年产量的庞大产能,是价格一年一个台阶“卷”出来的。终于把友商都卷趴了。当年风头强劲的新势力“御三家”,如今只有“理想”的经营状况还算理想。年销售10万上下徘徊的小鹏,早已边缘化。这回“卷上天”,终于以奇特的画风刷了一波存在感。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欣喜的发现小鹏已经成了“搞飞机新势力”。至于新势力“御三家”里那个、那个啥……想不起来了,不提也罢。
“友商”们现在都说不想“卷”了,其实都是主流市场“卷”不过的事后诸葛亮。主流市场卷不过,只能讲讲小众市场的增长故事。可是,乘用车市场再细分,又能增长多少呢?
赶上“造车运动”末班本车的小米,21万定价试水主流市场“交个朋友”,却是强敌环伺。随即进军高端市场,却连“彩电冰箱大沙发”的豪车化都没赶上热乎的。此次推出的“米时捷”是“可街可赛”的高性能产品,可是赛车级的高性能车只能算是小众市场中的小众另类,充其量算是市场蛋糕上的一朵奶油花。
比亚迪卷完友商卷供应商,最后只能卷自己了。那咱不卷了行吗?真不行。年产300万辆的产能背后,是千亿级的重资产投入、90万员工。如此庞大的规模,一旦闲置空转,可真不是闹着玩的。所以,不管几轮,都得转起来。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产能。产能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可卷万物。不过,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有争议。争议没有时效性,一万年后还可以继续,但数据有时效: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465.3万辆,其中949.5万辆是中国市场销售的。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新能源车销量1003.7万辆,中国市场是626.4万辆。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产达到2000万辆以上……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争议,请继续。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很“卷”,没有争议。究竟是卷出上天入地的别开生面,还是卷得血流成河、寸草不生?一切都有可能。
关胖再出发,敬请新老朋友们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