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未成年涉罪案件上了热搜,事发地江西乐平,1月2日晚9时许,一名7岁小女孩在电梯内遭一名14岁男孩捂嘴威胁。
网上流出的监控视频令人毛骨悚然,小女孩被捂嘴倒地后出现了明显的昏迷状态,好在不久又恢复了意识。但这名实施威胁的男孩,并未女孩昏迷而终止自己的行为,而是强行抱起女孩离开了电梯。
男孩抱走女孩意欲何为?想必实施性侵的可能性最大。
幸运的是,女孩的哭声惊动了路人,男孩见状马上放下了女孩,女孩最终得救。
事后,该男孩被乐平警方带走调查,并对其作出行政拘留的处罚。
据媒体报道,事件发生后,女孩家长曾找到男孩家长要说法,但男孩家长态度不是很好,也没什么道歉和赔偿。
此外,从媒体处得知,事发后男孩家长曾在小区业主群内进行了道歉,并发出了用皮带抽打孩子和孩子被警察铐走的视频。
男孩家长亦在业主群表示:出现这种问题,实在是很抱歉,小孩一直都是好好的,从来不会这样子。那天突然跟中了邪似的。现在人也带走了,大家都放心吧,就算把他放出来了,我也不会让他在那边待,我直接把他送到某某(外地)那边去。”
很显然,一句“跟中了邪似的”是难以获得公众理解的,毕竟这是一名已经14岁的男孩,已基本具备成人思维,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范畴,他心里是清楚的。
而家长用皮鞭抽打男孩,与其说是管教,更像是一种泄愤,毕竟自己孩子的行为让家里丢尽了颜面。
毫无疑问,每次出现未成年犯罪案件,都会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公众普遍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未成年心智成熟程度已大不同于之前,很多未成年的犯罪手段、反侦察能力甚至超过一般的成年人。
基于这种现状,部分公众认为应继续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对于个别恶性案件要施以重刑,以儆效尤。
但事实上,我国在此问题上已结合未成年犯罪状况,下调了刑事责任年龄。
2021年3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第十一)》第十七条规定:
-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此之前,即便杀了人,不满12周岁的未成年一样可以逍遥法外,但从2021年3月1日起这种状态已成历史,这种改变是法律的进步,也是对公众诉求的回应。
然而,法律也有法律的底线,不可能因个别案例的发生,为了顺应舆论而一味地让步,这种在部分人眼里的“固执”,其实是为了保护更多的人。
回到江西这起案件上,从警方通报可知,该男孩虽然对女孩实施了猥亵行为,但并不符合刑法所规定的相关刑事责任。因此,警方对其进行治安拘留的处罚,虽然不符合公众的情感诉求,但却符合刑法的规定。
这就是法律的无情与无奈,它不能惩罚所有人,也不能保护所有人。
梳理众多未成年犯罪案件,不难发现,除了极个别“天生犯罪人”之外,大多数涉案未成年的背后都有家庭教育的缺失。
比如江西这起案件,虽然事后家长用皮带抽打男孩,以此来表示自己在教育、惩罚孩子。但其一句“中了邪似的”荒诞借口,却反映出其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是将责任推给了孩子,以此来掩盖自身对孩子行为管教的失败。
当今社会,人们为了生计疲于奔波,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种长期的无视,造成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导致孩子的行为底线模糊,再加上现代信息的冲击,很容易被诱导走向错误的道路。
因此,面对未成年犯罪,法律与家庭必须协同发力。法律是底线,用以惩戒和警示,但它并非万能,无法代替家庭教育中的言传身教。
只有在家庭教育和法律责任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发生。
家庭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道德观,引导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有正确认知。
法律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可以在必要时介入,对严重违法行为予以惩戒,但单凭法律并不足以完全杜绝未成年犯罪,只有家庭教育和法律共同作用,才可能真正守护好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道路,避免悲剧的重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