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处祖国西部,地域辽阔,自古以来都是东西方文明碰撞、多元文化交流、多人群交融的重要区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文化资源丰富。青海彩陶文化作为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一脉相承,又彰显出了其独特艺术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探索青藏高原史前社会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对象。乐都柳湾墓地195种彩陶符号的发现更是引起了学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烈关注。

为持续深化青海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关于加强青海彩陶纹饰与符号研究阐释的指示,自2023年12月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度重视,院领导亲自挂帅,集中优势力量组建专班,扎实推进柳湾彩陶符号研究工作。2023年底至2024年5月,专班完成了已发表材料中青海省彩陶符号信息的收集工作,通过对乐都柳湾,民和阳山墓地、核桃庄、小旱地、阳洼坡墓地、胡李家遗址,同德宗日,贵南尕马台等10余处青海史前遗址资料的梳理,初步形成了青海柳湾彩陶符号资料集录;通过对与彩陶符号研究相关的16部学术专著、25篇考古发掘报告(简报)、139篇论文(论集)、3部图录的研读,完成了柳湾彩陶符号学术史的整理,初步完成了研究综述的编写工作。

2024年5月,为加快推进青海彩陶符号研究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成立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博物馆、西宁市博物馆以及青海省社科院多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彩陶符号研究工作推进会,科学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工作目标,统筹全省文博力量,加强多单位协作。为高速高质量开展青海彩陶符号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陶符号研究工作推进会

2024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班成员前往青海柳湾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7至10月,从13951件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中整理出1842件带彩绘与刻划符号的器物,并依据符号的几何特征将其分为线性符号、三角符号、方形符号、圆圈符号、特殊符号及组合符号等六大类255种(其中彩绘符号1841件254种,刻划符号1件1种);对省内11家文博单位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进行筛选,发现带有符号的陶器共175件,可分为58种(彩绘符号56种173件+刻划符号2种2件)。期间,还对院标本室和文物库房中的1000余件陶器进行了详细排查与照片拍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小组赴乐都区柳湾博物馆实地调研

10月底,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海省博物馆承办的“青海柳湾彩陶符号研究”学术咨询活动顺利召开,省内外30余位专家学者就青海彩陶符号的研究阐释进行了热烈研讨,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截至目前,研究专班在省内共发现彩陶符号2017件(彩绘符号2014件,刻划符号3件),可分为279种(彩绘符号276种,刻划符号3种),较大扩充了青海彩陶符号的发现,取得了阶段性新成果。通过初步研究发现,省内带有彩绘或刻划符号的彩陶,主要出土于青海河湟谷地的乐都柳湾、民和阳山、民和代家台、民和马牌以及共和盆地内的同德宗日等史前文化遗址与墓地中,涉及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宗日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多个考古学文化,尤以马厂类型中发现的符号种类与数量最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陶符号筛选与分类工作

通过近年青海彩陶符号的专项研究工作,不仅较大地丰富了青海彩陶符号的发现,为后续开展深入研究筑牢了根基,更是为传承青海古代文化精髓,赓续中华文脉作出了考古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