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23日,全国演出市场票房破180亿元,在当今演出行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下,演艺空间正以多样化形式在城市中蔓延生长。从散落城市角落的中小型演出,到专业剧场向不同空间拓展,再到演艺空间在各类特色区域的不断涌现,演艺行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其中,演艺新空间与商业综合体的结合尤为引人注目,这种跨界融合带来全新的城市文化消费体验,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演出场馆如何“破圈”?下面让我们一同探索演艺与商业的共生模式~

演艺新空间 + 商业综合体

丰富文化艺术消费选择

截至10月23日,全国演出市场销售票房达到180.26亿元,销售票量3435.6万张,场次数76.3万。演出行业繁荣发展,各地剧场和大型场馆排期紧张,大型体育馆预定量剧增,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散落城市各个空间的中小型演出

随着文化体验和消费模式不断创新,专业剧场向城市不同空间拓展。如南京在电影院放映厅设置脱口秀演出,广州星海音乐厅室内乐演奏厅上演首部小剧场粤剧,杭州将小剧场融入商圈、景点和办公楼,为观众提供更多观演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剧场粤剧《金莲》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上演

随着市区更新,“小而精”“小而美” 的演艺空间在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文创园区、老建筑等地不断涌现。表演形式灵活,与周边生态融合多样,通过将沉浸式演出与娱乐、消费结合,多维度的全新演艺空间成为新的 “城市商业流量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洋长江樽•樱花剧场

演艺行业不断探索创新,表演艺术与商业跨界融合是一大亮点。开心麻花的“全新沉浸式演艺空间”——花花世界在北京望京嘉瑞文化中心开放,其中A66沉浸式影院可容纳约200人,观众能在用餐时体验沉浸式戏剧;STAGE ONE剧场演出酒吧让观众边看音乐剧边小酌,还有专业戏剧表演和创作孵化空间,包括 “开心小麻花” 儿童戏剧培训基地和 “戏剧杀” 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开心麻花A66剧场

目前,不少商场都尝试引入LiveHouse、小剧场、演艺新空间等演出业态,丰富了文化艺术消费的选择。

大型场馆商业

平衡刚需与非日常,探索多元发展路径

场馆商业受场馆特殊功能形态限制。大型场馆有运营成本高、利用率不均衡、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中商业配套不足是消费者较易感知的痛点。

大型场馆的商业配套存在 “非日常、但刚需” 的矛盾。非日常表现为场馆使用时间集中在节假日或演出期间等,其他时间易闲置;刚需则是因为人们观看演出在场馆停留时间长,有餐饮方面的 “硬性消费” 需求。这导致商业业态客流在不同时段落差大且不稳定,商户忙闲不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解决此问题,对大型场馆商业,合理搭配 “固定内容” 与 “流动内容” 为可行方法。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在尝试这种方法。虽然其商业配套不完善,但已引入肯德基、必胜客等连锁品牌作为 “固定内容” 满足基础用餐需求,且在演出时提供不定期市集摊位作为 “流动内容” 缓解客流压力。此外,还可以打造独特体验式场景作为“流动内容”,如通过舞台搭建、音响灯光等设备加持,在场馆内设置主题互动区域、沉浸式体验空间等,让消费者深度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型场馆商业中,北京华熙 Live 五棵松是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它以五棵松体育馆为核心,打造了集体育、娱乐、艺术、购物、餐饮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中心,属于大型场馆转型成商业综合体。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所打造的演艺新空间项目——“新空间剧场”将闲置空间与演艺文化多元融合,实现展演商一体,打造一个集文化、商业和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场馆商业要解决场馆运营与商业运营有机结合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向多元化、智慧化,强体验和可持续等方向探索,采用声光电技术和设备营造舒适沉浸式场景,以增加客流量和消费忠诚度。

如今,剧院已不再仅是表演场所,可能是城市振兴的新地标,代表着新空间、新商业和新生活。演艺新空间与商业综合体的结合是城市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融合模式在为大众带来丰富多彩文化娱乐体验的同时,也为城市更新与演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审核 | 编辑部

排版 | 严舒妮

内容参考 | 场馆经理人、道略演艺、新华网、北京商报、瑞信行等

设置星标,让你不再错过声光视讯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