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年,在辽阔的欧亚大陆上,一位名传后世的蒙古领袖正筹划着他宏大的蓝图。当年11月,忽必烈宣布建立“大元”政权,定都大都,汉地、西夏、辽金诸遗臣皆归附于座下。然而,在这庞大的帝国版图内,东方的岛国日本仍未被纳入其中。

次年三月,元朝派遣使臣赵良弼出使日本,企图以强大的实力迫使日本称臣。面对元朝的威慑,日本方面并未屈服,反而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并斩杀了元朝使节以示威。烈马弯刀之下建立起来的大蒙古帝国还没有受到过如此屈辱之事,愤怒之下,忽必烈决定用武力征服这个东海彼岸的岛国,于是,一场跨越海洋的征战拉开了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次东征:“神风”庇护日本

1274年10月,北国的秋风带来了寒意,也带来了战争的气息。元朝将领忻都率领一支由蒙古、汉族、女真和高丽组成的联军,共计三万人,乘坐900多艘战舰,从合浦出发,浩浩荡荡驶向日本海域。10月20日,元军从博德湾登陆,日本方面任命贰景资为大将,率领九州岛各地部队迎战元军。元军以熟练的战术打击手段占据了战场优势,加上毒箭和火药,首战大败日本军队。

遭受重创的日本败军聚集于水城,准备再与元军决战,但翌日清晨元军却已消失无踪。原来当夜吹起阵阵“神风”,使得元军船只超过半数沉没,剩下的船只急忙撤退。这场突如其来的“神风”挽救了日本。据史书记载,这场风来得极其诡异,仿佛天神有意庇佑日本,风起之时海浪滔天,乌云密布。脆弱的元军船只在狂风巨浪中摇摇欲坠,大量舰船或是相互碰撞,或是直接被掀翻,超过半数的船只沉入海底。剩下的船只也只能仓促撤退,这场原本计划周密的两栖作战行动不得不草草收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次东征:“神风”再袭元军

首次东征失败翌年,忽必烈接受高丽国王建议,派遣以礼部侍郎杜世忠为正使的使节团向日本招谕。1275年9月使节团到达镰仓,不料使团遭日本全部斩首。自古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惯例,元世祖忽必烈没想到对方如此不讲武德,决定再次征讨日本。

1281年正月,南宋降将范文虎受命统率一支由蒙元、汉人世侯、高丽及部分日本人组成的十万大军,再度跨海东征。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一举攻占日本本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忽必烈还特意命忻都、洪茶丘率领东路军三万精锐与高丽将领金方庆的一万高丽军共同出征。但是元朝大军真的很背运,相同的惨剧再次上演,就在元朝大军集结完毕准备发动总攻击时,又遭“神风”暴雨袭击,日本军队趁势展开反击,元军损失惨重,不得后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船背后:人祸猛于虎

美国考古学家通过对打捞上来的蒙古战舰残骸进行了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些战舰的质量极其低劣。原来,当时中国江南及沿海地区尚未完全被忽必烈征服,那里的造船业十分发达。但由于政治原因,这些地区的技术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起来为元朝服务。因此,忽必烈只能退而求其次,将造船的任务交给了技术相对落后的高丽人。

对于高丽人而言,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方面,他们本身就对造船抱有强烈的反感情绪,认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会要求自己参战,从而给本国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紧迫和技术限制,高丽人在匆忙之间只能敷衍了事、以次充好,制造大批劣质战舰充数,这样建造出来的船只质量可想而知。这些粗制滥造的战舰不仅难以抵御海上的风浪,而且结构脆弱,很容易损坏。可以说,这是导致两次东征失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忽必烈大军两次征伐日本败北,损失超10万人。这两次东征日本的军事行动,表面看是由偶发的“神风”袭击元朝舰队所致,日本人认为是天神在庇佑日本,实则是假冒伪劣产品在庇佑日本。那10万将士若有在天有灵,必然要怒斥:假冒伪劣产品害死人!

元朝两次东征日本的壮举虽未成功,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它告诉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然精良的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但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