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直至2003年,我军先后进行过10次大裁军,其中百万以上的重大裁军就有4次之多,每次裁军都好似一次阵痛,我军也因此得以一次又一次涅槃重生。
纵观整个裁军历程,从最初的人员精简整编到后续的深度结构调整,历届领导人为之付出的努力都可以用“殚精竭虑”来形容,这其中的感人往事也是不胜枚举。
还记得2003年盛夏,时任我军总后勤部副政委的刘源对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的一番深情叮嘱。
“我女儿嫁到你家了,你要好好对她!”
单看这句话,任谁想到的都是婚嫁之事,要说刘源说此话时也的确是在“嫁女儿”,只不过,这位“女儿”是第一军医大学,所谓的“婆家”则是广东省,此事的大背景还要从我军第10次大裁军说起。
相对于1985年的裁军100万、1997年的裁军50万,2003年的裁军20万的确算不上大规模,可裁军的复杂程度远超于过往,对于刚刚就职总后勤部的刘源将军而言意义非凡。
当年,刘源面对媒体采访,明确指出这一次大裁军、优化军队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这不是我军的一厢情愿,而是全世界军队发展的主流。
美伊战争中,美英联军已经开始展现出信息化作战的优越性,每一辆坦克都因联网而受到五角大楼的直接指挥,机械化坦克时代成为过去,以信息化、结构优化为主基调的军队改革成了时代主旋律。
由此,第10次大裁军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我国军队的“结构优化”。
其一,将海、陆、空、二炮在体制上联合起来,尤其是人才培训方面要向高科技化、技术化看齐。
其二,压缩指挥层次,要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以此实现指挥机构更精干的局面。
在刘源看来,以上两点是此次大裁军的主要特点,从优化结构角度来看,其意义丝毫不亚于1985年的那一次百万重大裁军。
至于前面提到的“嫁女儿”这件事就发生在此次裁军中裁减人数最为集中的总后系统四所院校向地方的整体移交工作中,也是我军院校首次最大规模、最高级别向地方整体移交办学。
首先,军需大学正式交由教育部管辖,与吉林大学展开联合办学。
其次,第一军医大学交由广东省管辖,名称改为南方医科大学。
第三,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医学院交由四川省管辖,并更名为成都医学院。
最后,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移交吉林省管理,改名称为吉林医药学院。
2003年8月,四所院校分别举行了军队向地方的交接仪式,刘源参加了每一次仪式,带着不舍与憧憬见证了我军发展史上意义非凡的时刻。
因为深度参与到了此次大裁军,他也切身感受到移交过程中最艰难的思想工作,不少人担心先前享有的军队福利保障将化为乌有,被移交到地方领导,就相当于一辈子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不再,铁饭碗终究被打翻在地。
对此,刘源不知道做了多少努力,好在,人们担心的不良情况并没有发生,相反,四所院校在移交地方后,工作人员享受到的是比转业更加优厚的政策待遇,尤其是曾在军队评审挂牌的研究所、专科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都依照相关规定被确认为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专科中心。
至于刘源“嫁女儿”这件事,就发生在第一军医大学的移交仪式上,听到他如此说,在场许多师生为之动容,难能可贵的是,第一军医大学在“嫁入”广东省的第一年就迎来了新气象,招生名额由4000人扩大到10000人,何尝不是转型后的重生,如他后来感慨的那样。
“第10次大裁军以后,军费得到了更加高效的利用。原来购置医疗设备的钱,可以用于购置更多先进军事设备了。对于院校来说,也实现了从军到民、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
不妨看看现如今我军以及这几所院校的取得的卓越发展成果,将2003年第10次大裁军称之为“双赢”一点都不为过,真正“剪掉尾巴,轻装上阵”。
所以说,第10次大裁军从本质上看还是后勤社会化的一次深刻践行,刘源将军将其称之为“能社会化的就社会化,非得军人去做的才出动军人”。
因为裁军,我军职能变得更加精炼,因为后勤社会化,南方医科大学等4所军队院校在地方政府的照拂下发展得更加迅猛,刘源2003年的“嫁女儿”终究让他心爱的“女儿”们收获了“幸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