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携手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在权威科学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项关于胃肠间质瘤(GIST)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深度解析GIST的基因组和转录组,为理解其发病机制和探索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GIST,作为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出现在胃或小肠中。然而,尽管其是肉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但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肉瘤专项中并未得到涵盖。临床上,GIST的恶性程度差异显著,从惰性小肿瘤到快速进展和易转移的肿瘤不等。
此次研究纳入了105位患者的117例GIST样本,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等多组学技术手段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GIST的肿瘤突变负荷较低,但存在广泛的拷贝数变异。随着恶性程度的增加,遗传学变异也随之增多。特别地,染色体碎裂和突变阵雨等复杂遗传学变异在高危原发和转移性GIST中更为富集。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还鉴定出了一种新型抑癌基因YLPM1。他们发现,YLPM1的失活会通过增强氧化磷酸化来促进GIST的生长和进展。此外,通过对比同一病人的不同转移灶和原发/转移配对肿瘤,研究还揭示了转移性GIST具有复杂的遗传学异质性。
基于整合的转录组、基因组和拷贝数组数据,研究人员提出了GIST的四种新分子亚型。这四种亚型在基因组、表达谱、免疫学特性以及临床特征上均存在差异。针对不同亚型的特异性治疗策略也被提出并验证:C1亚型患者可通过单纯手术切除获得长期受益;C2亚型(小肠间质瘤)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而C3亚型(胃间质瘤)则可能不适用;C4亚型患者则可能受益于PDGFRA的分子靶向治疗。
此次研究的成果填补了GIST相关研究的空白,为理解其发病机制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后续探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华大基因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在精准医学的推动下,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率,减轻患者的病痛,并降低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