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最近又“当红”。
刚刚披露的江门“三季报”显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达54.8%,居15条产业链增速之首。独占鳌头的同时,行业龙头企业也频频“露脸”,探寻新的发展机遇。
9月底,深圳·江门海洋产业合作发展座谈会在江门召开,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门市海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江门航通”“南洋船舶”“海星游艇”)等企业成为“座上宾”;10月底,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江门专场推介会在深圳举行,上述江企不仅亮出“拳头”产品,有些更“以商招商”现场开展路演。
江门要成为深圳“向海”发展的合作伙伴,比较优势不少——拥有大湾区近三成的大陆海岸线,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条完整、基础扎实,是全省海洋资源大市、重要造船基地。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两地可共同推进系统性布局、集成式改革,助力深圳在全国海洋产业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
如今,江门正全力发展“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海工装备、海洋船舶制造等临海工业,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突破点,加快建设广东最大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而这个愿景,也是“链”上企业的共同目标。
“六边形战士”
去年8月,江门航通声名大噪。
由其承建的全球最大的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完成交付。这艘“超级海上移动船坞”,可满足全球各大洋、各大江大河调遣运输和打捞救援需求,填补沿海地区缺少大载重浅吃水驳船的空白,能够到达大型驳船不能深入的港口和河口施工工地进行作业。
加上行业处于上行周期,江门航通的订单更是“接到手软”。
蓝白相映的双燃料加油船,红白相间的起重船……此刻,江门航通码头停靠着各式待试航的船舶,车间里正加紧生产多功能半潜船、深远海养殖工船等零部件。“目前,我们的船舶在手订单为30艘,部分排期已到2027年。2024年计划交船13艘,现已交付7艘,四季度计划交付6艘。”江门航通总经理黄红宇说。
事实上,专业造船的江门航通,也曾“不务正业”。
船舶行业是一个周期性强的行业。此前,处于行业低迷期的江门航通,为生存发展决定改革转型,开展对钢结构建筑行业的深度分析研究。
在中交四航局优势资源的倾斜帮助下,江门航通启动适应性组织架构重组,快速落实资质扩容、优化业务结构,确定了“装备研发制造+钢结构机电工程业务”的科工企业定位。
“我们上级单位中交四航局有不少教授级专家,以及大量的人才储备,还有深厚的施工经验,改革转型其实是手拿把掐。”江门航通技术中心执行主任艾荣军所言非虚。
江门航通陆续承建了鹤山沙坪河大桥、广连高速机电交安工程以及全国最大的港口客滚枢纽海口新海枢纽站、龙港市公共服务中心、粤东地区目前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汕头国际会展中心等多个大型工程项目,并以公司船舶制造基地作为工程项目的加工厂、预制厂。同时,打响去库存攻坚战,库存船舶以改造、续建等方式陆续交付。
多管齐下,江门航通不仅逐步扭亏为盈,更锻造成为“六边形战士”,形成船舶(装备)、钢结构、机电工程三大业务协同发展的多元格局,年产能超30亿元。
除了“四航永兴”号,国内第一艘DCM深层水泥搅拌船、国内首套潜水无人切割机、海上移动打桩平台、7999DWT低碳环保双燃料船等众多高端智能装备产品,均出自江门航通。在深中通道的建设中,也有它的身影。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由32个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每一节标准沉管浇筑完成后重量可达8万吨,相当于福建舰满载排水量,要实现高效移运是个棘手难题。
对此,江门航通自主研发全球最大智能台车编组,它由200台电动轮轨式液压台车组成,8万吨沉管移动220米距离仅需3.5小时。“每台台车就像一只小蚂蚁,整个‘蚂蚁战队’最大可承载16万吨,它们纪律严明、步调一致,行动只需听从一台中控电脑指挥。”艾荣军介绍,公司还为深中通道的沉管预制厂自主研发一套智能浇筑设备,是实现“一月浇筑一个管节”的重要保障。
这位“六边形战士”未来能否创造更多“国内首制”与“全球之最”?让人期待。
“小灵便”称霸
上两周,伴随着一声声高亢的船鸣声,南洋船舶研发建造的香港籍“联盟贸易者”、菲律宾籍“奥布莱恩”新造船舶,先后驶离新会港二期码头,开启前往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的航程。
南洋船舶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以建造现代节能型“小灵便”散货船为主,可建造10万吨以内船舶,年生产能力100万载重吨。它与江门航通互为“邻居”,两者相距仅百米。
最近十年,可谓是南洋船舶的“黄金十年”。
通过自主研发,南洋船舶先后推出39000DWT绿色环保灵便型散货船、B型39000DWT绿色环保灵便型散货船、39800DWT多功能散货船、40000DWT绿色环保大开口型散货船等,皆被认定为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
为了加快创新发展,南洋船舶下足“重本”——通过加大科研投入,采用环保节能设备,减少能耗与排放,同时优化新型40500DWT散货船设计,使其满足“排放Ⅲ”及“EEDI-3”要求,完成产品迭代升级,保持各项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CLARKSON RESEARCH的统计,南洋船舶主推的现代化、经济型40500DWT散货船,因其建造船型性能优异,在“小灵便”散货船细分领域位居全球首位,成为国际标准船型之一,被国际市场称为“南洋型”船。
“去年,我们抓住了行业上行的趋势,实现产值超30亿元,同比增长逾50%。今年的订单和生产同样火热,预计交付22艘船、产值超40亿元。”南洋船舶财务总监朱继雷预计,到2025年年交付量将达30艘。
朱继雷还表示,南洋船舶现有授权专利320项,正持续跟踪全球船舶市场前沿技术,通过前瞻性研究与设计,开发大幅度降低碳排放的双燃料“小灵便”散货船,巩固其在细分领域的绝对优势。
近日,江门海事局发布关于新造大型船舶“南洋新船631”试航进出港单向交通管制的通告。此时,紧握“小灵便”王牌的南洋船舶,或有更“大”的目标。
“白富美”出海
盛夏午后,西江出海口,一艘线条流畅的白色双体帆船划破水面,顺利下水。这是海星游艇今年8月交付的Seaview56新能源双体帆船。
2004年,冷学华与2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瞄准全球高端游艇市场,创立了海星游艇。
然而,万事开头难。成立初期,在厂房、人员、设备等诸事俱备之时,欧美经济却形势低迷,出口几乎不可能。为了化危为机,海星游艇调整战略——转向游艇市场成熟度相对较低的国内市场。
这是一次成功的转变。此后近7年,海星游艇主打60至180英尺中大型豪华游艇,连续4年荣膺中国最佳游艇制造商,连续3年荣膺中国最佳游艇设计,3次夺得中国游艇最佳品牌……崛起为中国中大型游艇领军品牌。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海星游艇再次将目光瞄准全球市场,并成功创下中国自主研发设计超级游艇出口第一单历史纪录。
作为船舶界的“白富美”,豪华游艇行业拥有特殊性,这也意味着一开始就要面对全球竞争。“我们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均超销售收入的6%,目前科技人员占全体员工总数的1/3,研究生学历员工占比也在逐年提升。”冷学华认为,只有在研发设计上投入大量的资源才能在行业中立足。
2014年,海星游艇正式亮相国际游艇市场,成功迈入全球顶级游艇俱乐部,并连续7年跻身全球超级游艇订单榜30强。2016年,更启动全球拓展战略,先后与多家全球著名超级游艇经纪管理公司达成合作,拓展欧洲、北美、东南亚、大洋洲、中东等国际市场。2019年,海星游艇位列全球超级游艇订单榜第12位……从江门“走向”全球,海星游艇用了近10年时间。
2020年,正当海星游艇向全球游艇行业十强进军之际,疫情重创全球经济,游艇行业波及甚广。海星游艇再度调整战略——将重心转向研发新产品双体帆船。
今年9月,作为唯一一家参加法国戛纳游艇展的中国本土游艇制造商,海星游艇展示了Seaview56、Seaview50双体帆船以及Vista75双体动力艇等最新游艇技术成果。同年10月,它再次“出海”,“这是海星第一次参加Annapolis Sailboat Show,展会刚开始就涌来大批客人参观洽谈。”展望未来,冷学华的信心更足了。
“领航者”联手
江门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在12年前引起了世界500强法国威立雅的注意,在新会投资成立威立雅海洋环境工业(广东)有限公司。
威立雅拥有全球最大机械化梳式滑道(15万吨级),总长257米,能够满足船舶修、造、拆,以及大型海工结构的制造和上下水,是广东省三大总装平台之一。作为下游总装环节的重点企业,它与当地中游企业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比如江门航通承建的“四航永兴”号,正是由一江之隔的威立雅总装,两者强强联合完成了这个大订单的交付。
如今,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已形成了以新会银洲湖区域为核心区的发展格局,主要集中在中游的船舶制造、海工装备制造以及下游的船舶拆解回收、修船领域,龙头企业包括江门航通、南洋船舶、海星游艇、威立雅等公司。
目前,江门正在新会银洲湖区域、台山广海湾区域谋划1.5万亩全省最大的海工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技术船舶及游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海工装备产业;同时借力“大桥经济”机遇,加强与广深合作,主动融入珠三角的海工装备产业发展体系,争取在无人船艇、深海渔业装备等领域实现突破。
政府在布局,企业也在行动。
今年8月,威立雅建造的江门首座现代化养殖平台——“台山1号”,成功投放至台山川岛乌猪洲高冠海域。这是广东省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大型养殖装备,以养殖金鲳鱼为主,预计年产量达75万斤,将为水产市场带来丰富的渔业资源。
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斯比”)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军民融合企业。该公司率先提出系统的“浮岛+”概念,其移动浮岛产品更于2019年被省自然资源厅列为重点支持项目。
由于移动浮岛单个尺寸较大,且需良好的水域条件用于建造、测试、交付,因此物色建造场地成为项目的首要任务。很快,海斯比便将目光锁定江门台山。“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台山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出海口有很好的深水航道。”海斯比副总经理林伟东说。
眼下,海斯比的首个移动浮岛项目“圆周号”已在台山完成建造工作,将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相关工作中。“我们计划在广海湾建立深海装备制造基地,充分发挥深圳‘技术研发’优势,利用江门得天独厚的制造条件和空间条件,为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作出更多贡献。”林伟东说。
一线样本
首艘“江门造”双燃料加油船在新加坡投入运营
迸发产业向“新”力
11月的崖门水道,秋高气爽,水天一色。不久前,首艘“江门造”双燃料加油船就在此诞生,现已在新加坡投入运营。
这是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下称“江门航通”)设计建造的AMALTHEA轮。“船舶使用的是双燃料主机,可以使用LNG天然气和柴油两种燃料,具有绿色低碳的突出优点,将给新加坡港口的船舶加注油类。”看着原地即将交付的第二艘双燃料加油船,该项目总工程师黄太圻想起了当初的不易。
“与以油为燃料的传统船舶不同的是,双燃料加油船同时用天然气作为动力,这是我们从未承建过的船舶类型。”黄太圻分析,配备双机双桨,管路系统更为复杂,而天然气管路系统对防火要求更加高,因此做好船舶的生产设计极为重要。
最终,项目团队决定以天然气燃料系统优先原则,通过多次测算、调整储气罐、换热器、空气压缩机等设备的布设,完成全船双燃料系统的生产设计图。
AMALTHEA轮总长103.88米,设计吃水7.2米,载重7999吨。在常规柴油续航的基础上,LNG天然气动力能够增程近1100海里,使得该船的续航能力达到4000海里。在货舱区,该船分为5对货油舱和2个污油水舱,总容积约8450立方米,适用于运输燃油和汽油以及其他MARPOL附录Ⅰ的石油产品,可满足新加坡、东南亚沿海复杂水域的各类作业船舶的燃油补给要求。
随着国际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开发的需求,双燃料技术已成为全球船运业能源转型的一大趋势。
AMALTHEA轮还配备了压载水处理装置,可将进入压载舱内的有毒菌等指标微生物在排放到另一水域前进行预先处理,防止生物污染或外来物种入侵,更加环保。“它不仅体现了江门航通在海洋技术装备领域自立自强的态度,也展示了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和决心。”江门航通总经理黄红宇表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