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反映了公众对博物馆高质量服务和多元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于是,流动博物馆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博物馆新业态,是数字时代知识生成和文化传播的新范式。
流动博物馆的实践始于博物馆的巡回展览,在我国北京、四川、新疆、内蒙古等地已取得一定的创新管理成效。例如,今年五一,由百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中展博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千里姻缘-中华传统婚庆文化展·北京站”传统婚庆文化主题展大获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CCTV3《文化十分》、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政协网、央视网、新华网……官方媒体争相报道,这无疑是对“流动博物馆”的一次成功尝试。
根据流动博物馆的实践经验、趋势研判展开分析,我国流动博物馆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流动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应当致力于文博资源整合模式的构建、运营管理机制的构建、展教内容组织模式的创新和数字技术应用的创新,从而形成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播新范式。
一、发展定位:文博资源整合的模式构建
流动博物馆是文博资源整合共享的博物馆新业态,根据这个发展定位,流动博物馆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打破馆间合作壁垒、服务馆城融合举措的文博资源整合模式。目前,多地以省博物馆为中心,整合全省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资源、展出场地、展览设备以及专业人员,显著提升了流动博物馆展览的质量。这种以一家大型综合博物馆为核心,全省区市各级各类博物馆进行补充的“1+n”模式,是流动博物馆实现有效资源整合和利用的必由路径。
二、体制机制: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管理机制
加强运营管理机制的可持续建设,实现流动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是流动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博物馆体系的一部分,流动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机制在整体架构上与各类博物馆一致,但由于流动博物馆面临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发展制约要素,流动博物馆在展品保障、设施设备保障和资金保障方面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机制创新。
三、功能发挥:创新展教内容组织模式
流动博物馆的展陈灵活度更高,可形成丰富多元的叙事视角,同样的展品组合可提供审美型解读、解析型解读、探索型解读和交流型解读等不同视角,强化观众共鸣。此外,流动博物馆更易于走进地方文化,以文化场景和生活场景的嵌入并激活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突破传承的单向流动局限性,打开传播的新局面。
四、开放共享:数字技术适应化应用
数字技术为流动博物馆实现流动性赋能VR、AR、MR、元宇宙、移动APP、网络直播等新兴技术手段推动了博物馆数据要素在流动博物馆工作中的低成本复用和开放共享。流动博物馆天然具备文化资源整合共享的属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功能,因此,“数据要素+流动博物馆”具有成为“数据要素+文化旅游”典型应用场景的潜力。
流动博物馆综合成本低,灵活度和辐射度高,能缓和当前博物馆与广大民众文化需求供需关系之间的矛盾,有效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数十年来,百达文化通过博物馆间借展、巡回展览、主题特展等各种形式对流动博物馆进行了丰富的实践。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也将会继续突破地域局限,整合大区域文博资源,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流动博物馆成功案例,发挥数字时代优势,构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新范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