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从不渴望真理……谁能向他们提供幻想,谁就能轻易统治他们;谁摧毁他们的幻想,他们就毁灭谁。——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1.国企编制有多香
都知道国企、央企、事业单位等等“有编制”的工作香。
到底有多香呢?
2022年,兰州,一位年轻人的父母在饭局上认识了一个人,听说很有能量,可以帮孩子安排进入当地一家国企。
平白无故,为啥要帮这么大的忙呢?
当然是为了钱。
此后父母凑了24万元,分三次打给了这个人。
接下来半年时间里,真的陆续收到了体检、考试、入职培训等等环节的通知,孩子也都去参加了,像模像样的,考试也是那种“装在档案袋里的试卷”……最后收到了盖有公章的合同。
合同上写了岗位、福利待遇,但是没写入职时间。上过班的都知道,offer上面的关键信息里,入职时间比工资待遇还重要,因为没有入职时间,就相当于没有“1”,后面再多的“0”也没啥用。
但事已至此,也不好怀疑啥,本来就是走偏门,不是什么“正规途径”,就等着嘛。
一等就是大半年……每次问那人,都是各种推脱。
关键是这期间还把医院的临时工作给辞了——干等啊。实在沉不住气了,就跟那人说把钱退回来,啥时能入职啥时再给。那人说,退不了,因为都给领导了……
到这时,再蠢的人也应该意识到大概率是被骗了。
又等了一年……2024年6月,终于向公安机关报案了。
2.“人脉招魂”的社会学原因
最近这个案子被侦破了。
原来不是只有这一个年轻人被骗了24万元。“从2021年到2024年,就有400多人上当受骗。”“犯罪嫌疑人对以介绍国企、央企和党政事业单位为由,诈骗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就算平均一个人20万,这也8000万呢——大家也知道诈骗金额是“非标品”,实际上已查明的涉案金额一共2000多万,警方已经追回来1000多万,仍在追缴中。
复盘案件的时候,受害人说的最多两个字就是“侥幸”——尽管时时刻刻感觉不对,但万一、可能、或许、说不定能办呢——抱有侥幸心理。
很多事情,都是事后回忆的时候才发现触目惊心,身在其中的时候,侥幸心理却是最大的情绪价值。用鲁迅的话来讲这个就叫阿Q精神。
而勒庞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群体需要的不是真理,而是一种幻想。
骗子利用的正是这片土地上对于“人脉”这两个字千百年来深信不疑的各种道听途说以及添油加醋的野史捏造,一言概之“阿Q幻想”。
并且你最好不要试图去反驳,他对于自己坚信的“人脉真相”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即便最终被证明这所谓的人脉不好使、是假的,那也不是人脉的问题,而是自己“路子不到位”的问题……
还有比这更坚如磐石的诈骗“招魂盘”吗?还有比这更好骗的群体吗?那么,不骗你骗谁啊?在骗子眼里,满地都是“钱”,不可能不捡啊。
这正是“人脉招魂”这种事情在今天这个现代社会里依旧时刻上演的基本逻辑。
3.分配不公,骗局不息
我并不否认“人脉”这件事本身的价值。古今中外,人脉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如果一个地方过度依赖人脉、宣扬人脉、办啥事都要人脉……那说明啥?说明这个社会形态在本质上还是非常落后原始的,缺乏文明标准,可以说就是一个原始丛林部落,就是一群直立行走的两脚兽苟且偷生。
这样的群体形态之下,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资源分配也是某些个体说了算,属于是“私人行为”而非“公共配置”。运气好的多分一口,运气差的饿死活该,“聪明的”就去攀附那个有分配权的人,用某些东西交换资源,这个就叫做“人脉”……
真正的人脉,一定是用“有些东西”交换的,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情感。但一定不是“钱”。因为原始部落,不用钱。
用钱直接买的,不叫人脉,那叫买卖。
法律规定,“编制”是不可以买卖的。
历史上某些时候倒是可以,叫做卖官鬻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