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互联网发展历史及中国经验”博士生国际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厅顺利召开。研讨会收到来自国内外各大高水平院校博士研究生的投稿,经过专家匿名评审后共有12篇论文入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研究成果展示和专题研讨,近50位青年学者及博士生参会。
与会嘉宾、博士生及现场工作人员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田丽主持。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田丽主持开幕式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致开幕辞。他总结了互联网落地中国三十年的重要历史意义,同时指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研究对学科体系构建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推动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应对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具有启示作用。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致开幕辞
上午的主题演讲和专题研讨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朱垚颖博士主持。人民网原总裁何加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石林博士围绕“中国互联网发展三十年”发表主题演讲,田丽就主题演讲发表感想和总结。与会青年学者及博士生围绕“作为媒介的互联网发展史”展开专题研讨。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朱垚颖博士主持上午专场
何加正围绕人民网的创立与变迁发表题为《互联网在中国的落地与本土化发展——侧重于网络媒体方面》的主题演讲,回顾了人民网与北京大学之间的历史渊源以及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重要阶段与历史节点,总结提炼出促进中国网络事业健康繁荣发展的四大关系。
人民网原总裁何加正发表主题演讲
石林报告了互联网发展史课题组(谢新洲主持)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互联网发展简史》的成书思路,并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量、中国互联网的特色与内涵等提出独到的见解与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石林博士发表主题演讲
田丽围绕中国互联网史以及学科发展发表讲话,强调构建中国互联网研究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呼吁广大研究者在互联网史研究中凝结新的学术共同体,将多样化的学科方法体系、理论体系、研究视角应用到互联网研究环境中,共同书写学科研究的美好未来。
在上午的专题研讨中,与会学者与博士生围绕主题分享和交流各自研究成果及经验,探讨了媒体融合策略、网民话语流变、媒介演进历程和文化变迁等议题。在媒体融合策略的讨论中,王宇譞和刘翊锋以人民日报为例,系统分析媒体融合过程中内容生产、数字化拓展与多媒体应用的策略和挑战,强调传统媒体需在内容传播和技术互动中进行创新探索。在网民话语流变的议题中,熊家乐、杨小雅、王涵通过对人民日报网民相关报道的研究,剖析网民主体在官方话语中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及社会文化转型。在媒介演进历程和文化变迁的讨论中,彭昊程梳理模拟唱片在数字化进程中的“消逝”与“复兴”,反思过度数字化的影响及问题,强调互联网作为媒介的深层次文化作用。江潞潞从媒介考古学的视角出发,对短信书写的文化史进行考察,揭示早期短信使用实践所反映的当代社交媒体书写文化的理念来源。何加正、石林老师高度评价了研究者的选题和探索,并围绕理论分析、平台实践、技术考古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研讨会上午专场
下午的主题演讲和专题研讨由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杜燕博士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杨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宋琢博士围绕“互联网发展及治理的中国经验”发表主题演讲。青年学者与博士生以“多维尺度下的中国互联网发展”为话题进行专题研讨。
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杜燕博士主持下午专场
黄杨以《国家-平台关系如何形塑网络内容生态?——基于“流量”的观念史考察》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其研究通过对政策文件的内容分析,以“流量”的观念史为线索,探究流量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揭示国家与平台间的非对称相互依赖。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杨博士发表主题演讲
宋琢围绕《隐形协商:平台治理中的账号封禁》一题进行分享。其研究借用“想象可供性”理论,探讨用户对抖音平台账号封禁措施的认知与情感反应,关注用户在平台内容治理中的自发实践和集体意义制造。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宋琢博士发表主题演讲
在下午的专题研讨中,与会博士与青年学者围绕议题分享各自的研究,内容涵盖互联网经济、隐私安全与政策、媒介发展与社会演变等多个方面。在互联网经济议题中,曾妮分享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总结和回顾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的演进历程和重要节点,探讨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在隐私安全与政策议题中,张晓萌与王一清聚焦于黑莓手机的发展与衰落,分析安全通讯技术在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关系。王安然以效率与公平为视角,探索中国互联网政策的周期性变迁。姜泽玮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互联网隐私观念的演变,提出智能传播时代的新隐私反思。在媒介发展与社会演变议题中,张静怡回顾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和通讯设备的发展,探讨大哥大作为初代手持通讯设备的符号价值及其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王嘉乐关注公共话语中的秒回现象,讨论社会互动中的时间规训。李诗彤探讨不同媒介发展阶段中字体意识形态的演变,揭示其在社会变迁中的权力关系。冷南曦与孔子南以大运河船民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职业选择与互联网发展的关系,以揭示技术中介的社会影响。黄杨、宋琢两位老师对与会博士生选题的多维视角表示赞赏,同时围绕理论分析深度,概念清晰度,内容逻辑性以及中国语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研讨会现场
本次博士生研讨会在培养青年学者问题意识、提升学术能力和拓展国际视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会议也为互联网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探讨机会,有助于拓宽研究思路并充实研究方法,在为青年学者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向互联网史领域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与新动力。
文|张静怡 贺彦桥
图|王一
排版|张圆圆
审核|李佳伦 耿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