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观新闻消息,“台军智库”的学者苏紫云声称,要是大陆对台湾地区实施禁运或者封锁,美国最快能在45分钟内“赶来救援台湾地区”,并且驻扎于西太平洋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或许会在24至48小时内抵达台湾地区周边海域。他显然对美国“军事救援台湾地区”信心满满,然而这样的幻想必定是一场空。苏紫云的这一言论在岛内引发了热烈讨论。由此可见,苏紫云的想法不但幼稚,而且片面,既对美国盲目信任,又缺乏对大陆军事实力的全方位认知。不过要是对这个人过去的言行有所知晓的话,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美国是军事强国,这一点它必然清楚。不管是口头上对台湾地区表示支持,还是进行对台军售,这些行为都像是在演戏,目的不过是骗取军费罢了。美国从来没有正式承诺过会“驰援台湾地区”,那些所谓的承诺,仅仅是部分政客的口头说辞。事实上,美国深知中国大陆的决心不容置疑,台湾地区是充满诸多变数的棋子。赖清德不断配合美国,最终必定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后果。
美国前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毫不掩饰地要求台湾地区支付“保护费”。其国安顾问奥布莱恩更是公然呼吁台湾地区将防务支出提升至GDP的5%。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曾明确表示,美国对待台湾地区绝非是在做慈善之举。台湾地区当局妄图“倚美谋独”,这种行径根本就行不通。美国若是真的执意要“以武助独”,那必然会将台湾地区推向危险的深渊。近期《南华早报》有一篇文章,原题为“美国希望将其军需品与中国‘脱钩’,能否实现?”。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一情况刺激到了美国。就美国国防工业而言,华盛顿方面似乎必然想要更进一步,谋求与中国彻底划清界限。然而,这能否成功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当下,中国在全球经济里起着核心作用,无论是制造基本设备所需的原材料和稀土金属,还是生产美国最先进武器所不可或缺的高科技设备,中国都是主要的生产国。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表明,鉴于中国占全球制造业贸易总额的20%,所以,要是考虑到用于制造武器的零部件,实际情况就会有很大差异。
由于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中国着手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转移。这一转移举措,一方面减轻了国内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为产业升级创造了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表现相当引人注目。不管是5G技术、人工智能,还是新能源汽车、高铁装备,中国企业在全球高科技竞争中所占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企业不但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着激烈的角逐。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对于任何国际企业而言,若想谋求更好的发展,往往都得与中国建立一定联系。武器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必然会涉及稀土、电池以及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在这方面就极有可能与中国产生关联。由此来看,中国对美国企业和个人发起制裁所能产生的预期效果是相当可观的。美国想要助力本国企业摆脱困境,恐怕并非短期内能够达成之事。
大韩商工会议所的一份最新报告中的可持续发展倡议提到,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之后,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制造供应链里依旧扮演枢纽角色。中国与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半导体强国和地区之间的贸易相互依存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所以在短期内难以对以美国及其盟国为核心的供应链进行重组。该报告还指出,在半导体进出口方面,中国和韩国有着紧密的互补关系,韩国的出口依然处于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之中。
从宏观层面而言,军事干预也好,经济制裁也罢,对中国的影响都是极为有限的。中国的经济体量与自主创新能力,已然令外界大为惊叹。即便遭受外部压力,中国也完全具备应对的能力。特朗普提出的“加税制裁”,在短期内也许会引发一定的波动,然而从长远来看,却有可能推动中国经济加快自我循环与自主发展的进程。特朗普的这些主张背后,蕴含着对现实情况的一种认知:军事干预不但毫无益处,反而会使美国原本就疲弱的国力进一步受到拖累。并且,运用关税等经济手段,同样不具有长期的有效性。
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崛起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日常消费品到高科技设备的生产领域,众多美国企业都对中国的生产能力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事实上,将近80%的美国制造业依然将其生产重心放在中国。这一现象一方面凸显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占据着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美国在重振本土制造业这件事情上充满无奈。美国政府虽然不断地提出“美国优先”这样的口号,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很多美国企业由于国内高昂的人工成本以及复杂的法规,不得不选择到海外进行生产。中美关系在未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要是美国继续保持对抗性的姿态,那么中美双方在科技与经济方面的脱钩将成为必然,这种情况甚至还可能给全球市场带来冲击性的影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