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老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苏州古城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展现江南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更为古城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日前,位于梵门桥弄8号的吴宅和位于井巷9号的俞宅相继启动修缮,不断提升古城人居环境和空间品质,促进古城保护更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原真性保护”
10月已启动
吴宅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其整体布局为典型的江南大宅院布局,规模宏大、用料讲究、明代遗构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此宅原为明代大学士宰相王鏊府邸的一部分,清同治四年(1865)曾暂借作紫阳书院,著名学者俞樾任该书院主讲寓居于此,光绪六年(1880)归军门提督吴瑞生。
梵门桥弄吴宅鸟瞰图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吴宅分为“七十二家房客”,大量居民聚居。本次修缮已于10月底启动,修缮范围为东路一至五进,中路第四进及后楼厅,秉持“原真性保护”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对现存历史构件进行保护,对残损部分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进行施工,旨在更好地保护原有建筑肌理,恢复建筑布局和历史风貌,将绣花功夫融入文物建筑修复过程中。
“最小干预”
·明年5月见
俞宅建于清代,至今已有百余年,现存二路三进,第一进为大厅;第二、三进为楼厅,三开间带二厢。建筑整体多采用传统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构架,一般正间多为抬梁式,边间多为穿斗式,每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构件都体现了其历史痕迹,是研究明清传统民居的重要实例,也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自1949年被划为居民使用至今,俞宅因建造年代久远、白蚊侵蚀等,导致建筑屋面、木构等残损糟朽,对现有居民居住使用造成了影响,亟须对该建筑进行修缮。本次施工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通过揭顶维修、更换桁条及木柱等措施,恢复原有建筑格局,解除安全隐患,改善居民群众的居住条件,预计明年5月完成修缮。
钮家巷陈宅、王宅等大型宅第接连竣工并同步完成活化利用,范玉山和范雪君故居、春晖堂杨宅、陆润庠故居等文物古建加快修缮进场准备……保护区、姑苏区将持续做精做优“续、多、新”三篇文章,坚持保护为先,深挖文化内涵,加强与市级部门和市属国企联动,研究探索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路径,更好赋能古城保护与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