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政厅发布 关于纳入第二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 拟定名单的公示

78个地名拟入选

涵盖千年古县、千年古镇

百年古街巷、红色地名等11个类别

公示时间为

2024年11月5日至2024年11月18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灌口街道作为“千年古镇”拟纳入“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就让小编带大家感受

“千年古镇”灌口街道的独特魅力~

在四川盆地的瑰丽画卷中

有一处千年古城

静谧而深邃

它就是享有“天府源头第一镇”

美誉的灌口街道

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

与独特水文化的宝藏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率众修建了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因需每年修缮,于是在工程建成不久,即在称为灌口的渠首设置“湔氐道”监管水利工程,体制与县相当。西魏时期,灌口置镇,历为湔县、晏官县、都安县、汶山郡、汶山县、永康军、灌州、灌县治所。……朝代兴衰、历史更迭,现在是“景城一体、融合共生”的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街道。紧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口街道也被誉为“天府源头第一镇”,造就了“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漫步灌县古城

仿佛穿梭回千年前的宁静时光

城隍庙的晨钟暮鼓

南桥下的潺潺流水

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李冰治水的智慧与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灌县古城,青山铸造,绿水浸染,以山清水秀而名,以文化浩瀚而重。古时的灌县,从来都是一座开放与沟通的城池,是汉藏茶马互市的枢纽,是成都平原进入藏区的要冲。清真寺、西街、南街,都留下了民族文化交流的深深印记。幽幽的茶香,绵绵的古韵,青石板上的磨痕,仿佛在轻轻地向来往的过客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与辉煌。这里,有着我国至今唯一留存的古代水利机构-水利府,透过洞开的历史之门,依稀可见,大禹、李冰、文翁等历代治水先贤的身影。位于玉屏山麓的城隍庙,依山而建,12重主殿逶迤相连,结构谨严奇巧、蔚为壮观。这里,有川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建筑修缮完备,大气恢宏,千年古堰再次焕发出时代的生机。

徜徉古城

建筑古朴灵秀

空间开阖变化

统一的色彩、质感

使灌县古城拥有一种和美融洽的生活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水入怀,登玉垒观浮云、倚南桥赏宝瓶、入文庙拜孔圣、逛西街住古院、游县衙品古韵、茶马古道、马帮灵韵细细听、杨柳河畔品茗笑谈绿荫下、啤酒长廊对酒当歌到天明,大美古城入画来!置身在灌县古城的古街、古巷与古庙中,处处散发着闲情逸致。

景点推介

#01

宣化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江堰东门名“宣化门”,原址在今幸福路与建设路交叉口,即今新建城门处,其门上城楼为“省耕楼”。宣化一词意为“传布君命,教化百姓”。出东门过太平桥(今蒲柏桥)往东为通往成都的大道,东门乃迎接皇帝及朝廷命官之门,县州之民,依理接受朝廷教化是谓宣化门。“省耕楼”典出古代帝王视察春耕。《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至清代,省耕则为皇帝带头亲耕。在以农立国的封建时代,皇帝春耕,是一项国家典礼,以表达天子劭农劝稼、祈求年丰之意。

#02

幸福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福路西起玉垒山脚城隍庙,东到蒲柏桥,街长800米。清朝名叫东正街,宽6米,可通牛车。民国时期初,易名大街。1958年3月21日,因毛主席视查灌县历经此街,后更名“幸福路”。幸福路是市区主要街道社区和城市核心,清朝和民国已成熙熙攘攘,经贸繁华。复建后,临街建筑吸取了明代建筑元素,汇萃了川西院落建筑和都江堰市水文化特点,古风古韵依旧不减当年。

#03

城隍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隍庙位于玉垒山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代两度被毁。光绪四年(1878年)知县陆葆德主持重建。主要建筑有主殿十二重,配殿六重,牌坊五座,塑城隍塑像和民间传说中“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中的场景。1978年,灌县人民政府重修城隍庙,塑灌县民间传说中都江堰治水故事场景。城隍庙十殿建筑群被列为清华大学建筑教科书的典范作品,在过去,度诚善良的老百姓纷纷到城隍庙进香拜神、祈求庇护,历来香火兴盛。玉垒山区域城隍庙、娘娘殿、魁生殿、四大天王殿、小描鼓坪等景点已免费向游人开放。

#04

文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记载,都江堰文庙始建于五代(公元907-960年)时期,明洪武初年,庙址迁于城东宣化门内古泮池,正德(公元1506-1521年)中,提学佥事刘节、知县胡光培修,明末毁于火。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知县马矶修复正殿。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7年),知县黄俞鼎修建戟门和围墙。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灌县知县聂有吾将文庙迁至现址,修建了大成殿,规模初就。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知县谭琏增建东西庑、崇圣祠、明伦两斋堂、官宦祠、乡贤祠、圣域贤关门、金声玉振坊,并配庙门、戟门及其匾额。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知县孙天宁捐奉重修“大成殿”,并扩建庙宇,庙制更加恢廓。同治二年,知县李天植奉绅筹款移向新建,迄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始行完工,共有大成殿五间,周围走廊,崇圣祠三间,东西庑各七间,戟门五间,棂星门三间,殿左祭器库,连下排楼与金声亭各一,右尊经阁连下排楼与玉振亭各一,以及露台宫墙,圣域、贤关二门、泮池均依制建修完备。

#05

西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江堰西街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以南,长约390米,与伏龙观隔江相望,是一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街,是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是典型的茶马古道,也被誉为古代茶马道上的第一街。

清代为西正街,从南门口西侧至西门,街道狭窄,清末至民国时期,此街多玉石加工及销售作坊,故又名“玉石街”。这是一条石板路面的老街,街两边的建筑多为一至二层的木结构。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老四川城镇生活,较完整地体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风貌,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旧成都风貌。西街是都江堰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06

南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

#07

天府源廊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府源廊桥与南桥并列横跨于岷江之上,两桥相距约360米,桥的正中央与一条河中道路相连,细长的道路将河流一分为二,是都江堰内江河上至关重要的水利设施。作为内江第一座调节分流的水闸,其作用在于根据需要调控内江水流的分配,确保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2022年6月,随着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分享天府源廊桥上的灯光与岷江水面交相辉映而成的美景和视频,被称作“蓝眼泪”的天府源廊桥夜景逐渐在网络上爆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夏日的浪漫与清凉。

山水有相逢,未来皆可期。

欢迎大家来灌口街道吹吹南桥的风,

邂逅千年古堰的独特浪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 管:中共都江堰市灌口街道工作委员会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灌口街道办事处

主 办:都江堰市灌口街道党建办

主 编:谭 渊

责任编辑:万成嘉、唐可星

本期编辑:党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