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几乎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对于玉有着特别的喜爱,并在此之上,形成了底蕴深厚的玉文化。原本是多姿多彩的石头,被注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受到历代的热捧。围绕着玉,还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最著名的当属和氏璧的故事。
那么什么是玉璧呢?其实,说白了就是扁平状圆形玉器,中间带有空。《尔雅·释器》中说得非常明确:
肉(边)倍好(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即便是中间有空的圆形玉器,也不都是璧,还有瑗和环两种。时至今日,有许多复杂的器物名称已经失传了,其中就包括瑗。我们将宽边小孔的圆形玉器叫做璧,窄边大孔的圆形玉器称为环。
那么玉璧有什么用途呢?放在今天,它除了欣赏把玩以外,就没有别的用武之地了。然而在古代,它却是相当重要的。
首先,在古代它是作为礼器的,而且是最隆重的礼器,玉文化中最核心的玉器。在春秋至汉朝,玉璧作为礼器达到极盛,后来虽然没有那么重要的功能,但一直绵延至清朝。
其次,玉璧还有陪葬品的功能。在古人看来,玉可以防止死后腐败,助其飞升。因为玉璧的材质特殊性,历史上传世的玉璧并不多见,还是墓葬之中发掘的玉璧,才让我们领略当年玉文化的极度繁荣。
和氏璧毕竟已经是一个传说,在层出不穷的玉璧之中,还是山东博物馆所藏的鲁国大玉璧的知名度最高。
从这件文物上,我们就可以得知它的国属和发掘地。然而,长期以来,虽然鲁国的大致地方在以孔子故里曲阜为核心的地区,但鲁国被楚国灭亡之后,掩埋千年,故城遗址中重要的遗迹和墓葬长期没有被发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垂涎中国的文物,曾经派人多次搜索,却一无所得,仿佛是在冥冥之间,这些最传统的文物得到了护佑。
又度过了多少岁月之后,在1977年,国内考古学家终于通过一座战国墓,寻找蛛丝马迹,将鲁国都城遗址发掘了出来。这件鲁国大玉璧,就是在故城乙组52号墓出土发现的,它出现在最好的年代,也得到了精心的保护。
鲁国大玉璧外径为32.8厘米,内径为11.6厘米,厚为0.6厘米。,尽管考古发现了无数玉璧,就是在鲁国都城遗址中也发现了大大小小十几块,但像这么大的玉璧,连见多识广的专家,也是第一次发现。难怪他们激动万分,因为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也是最美的战国大玉璧。
它呈青碧色,玉质晶莹剔透,散发出如同油脂一样的光泽。在外缘和内缘分别有周廓,两面的纹饰几乎相同,都是以两道绹索纹分为内、中、外三层纹饰。内层为合首双身龙纹,外层为五组合首双身龙纹,中间的是斜向交叉排列的蒲纹。
只要实地参观的游客,无一不被这样巧夺天空的珍贵艺术品而折服。文物专家和建筑专家受到了启发,新建的山东博物馆就内含它的元素。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游客们抬起头来,就会发现穹顶上镶嵌着一个墨绿色圆形装饰。它的直径20米,就是仿鲁国大玉璧而制作的。游客站在其下,沐浴着穿射过来的阳光,就如同领略着几千年前的厚重历史一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