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应季而作,一本“农家历”就是科学种田的指南。“清明泡早种,谷雨下半秧”。老家豫南,一般在四月上中旬育秧。先要晾晒一两天种子,然后用清水浸种两三天,浸种时要“三起三落”、“日浸夜露”,保温催芽,室温炼苗。同时要平整秧田,要多次犁耙,施足底肥,适时下田。谷种在秧田满月后就可以移栽到稻田。
田地整理完后,得往田里灌水。当时没有什么大型水利设施,都是用水车从水塘中车水到田里。那样的时节,田野里的锣鼓都敲起来了,劳动的人们会吼着民间野调:“车水罗,栽秧罗,糯米干饭淘汤喝……”在劳动的当口,畅想美好的未来,那才是温暖而幸福的乡村回忆。
豫南农村,栽秧有“开秧门”和“栽旱秧”、“坐秧巷”的习俗。
开秧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秧苗满月可以移栽后,豫南农民习惯精心挑选一个日子“开秧门”。就是在栽下第一株秧苗前,在田埂上设香案祭祀土地,祈祷秋季丰收。此时,村中男男女女则倾家而出,站在田埂上,由当家人烧纸焚香,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有的还要放“三眼枪”。
之后,大家皆大欢喜跳下秧田,开始栽秧,同时相互扔泥巴、泼洒水,扔的泥巴和泼洒的水越多越吉利。从此算“开秧门”了,百无禁忌。这是农民一年一度春耕伊始,祈求丰收的一种仪式。现在仍有“开秧门”的说法,但一般没有仪式。
栽旱秧
在农村,有些家庭由于一些原因缺乏劳力,不能按照季节及时栽秧,需要请人帮工。有的还习惯以工换工,就是你家栽秧我帮工,我家栽秧你家来人帮忙。当然,好客的豫南人习惯请帮工的亲戚朋友吃饭喝酒。栽秧管饭称之为喝“栽秧酒”。有的早晨就来吃饭,中午则八大碗,鱼肉居多,少量喝酒。午饭后至晚饭前,有一次加餐,俗称“打间”或者“过晚上”,多是把粽子、荷包蛋、面条之类的送到田埂上吃。
晚上正式喝“栽秧酒”。到时,总有些不能来帮工的亲朋带些礼品赶来看望,以示关心。主人以为看得起自己,便请喝“栽秧酒”。这些光吃喝未下田者称之为“栽旱秧”的,栽旱秧的人越是来得多,说明主人会事,人际关系好,被人看重,主人在面子上很有光。如果请插秧帮工不来栽旱秧的,一般是小家小户,或者为人较差的家庭,总是被人看不起。因此,许多人家在请人栽秧时,会多告诉一些亲戚朋友,即使不能来人下田,也要来人喝酒,就是请栽旱秧的来捧场。近年来,“栽秧酒”更加丰盛,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栽旱秧”者则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坐秧巷
这是劳动竞赛或者湾邻玩笑的一种形式。栽秧时几个人同时下田,大家一起横排退栽,每人几株。栽秧快的人退得快,慢的人退得慢。逐渐地慢者就会落进长长的秧巷子里面,称作“坐秧巷”。坐进秧巷子里的人一般很难赶上,秧巷子越来越长,会被大家视为劳动效率差,很不光彩。大集体生产队时期,有时几个人想让某一个人难看,会有意识让其坐秧巷。
现在的田地大多流转给种粮大户了,这样温馨的场面是再难见到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