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
运河不仅是水上交通的大动脉
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如今,为了更好地讲述
这段绵延千年的运河故事
江南运河文化公园
正广泛征集与运河相关的
文物、文献、照片
手稿、珍贵资料等各类藏品
每一件藏品都是运河故事的一部分
诚邀每一位热爱运河文化的
朋友们共同参与
将那些散落在岁月深处的记忆
汇聚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运河见证了惠山的沧桑巨变,两岸居民的生活亦随之翻开了新篇章。老码头、茧行、来往的货船……曾经寻常的生活,最终浓缩在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里。
“我是从1998年开始收藏的,总共收藏了十三个系列,涉及了茶文化、米文化、酒文化等等,工商、民族、手工业等基本上都有收藏……”江南运河文化公园藏品征集过程中,惠山区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陆小明提供了多件可以反映大运河文化、工商文化、在地文化的实物,对于念旧的人来说,他的仓库里可以说是宝物云集。
▲1955年无锡县全图地图
藏品中,有一幅1955年绘制的无锡县全图地图,上面的地名、路线写得非常清晰,还有相应的标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时无锡的行政区划、版块分布。1950年至1951年土改期间,全县乡镇调整,当时洛社区下辖14个乡,从这张地图上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洛社区下辖的乡是如何分布的。
▲《御题棉花图》
拓本“御题棉花图”是另一件藏品,原作有乾隆皇帝的题诗,所以叫“御题棉花图”。它共有十六幅图谱,每幅图后面都有文字说明,反映了棉花从播种、收获到纺织、练染、成布的全过程。
民国时期、保存完好、没有破损与褪色的两块花纹不同的土工布藏品,从中则可窥探洛社区域的工商文化。依托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无锡从元代开始成为江南地区的漕运中心,一直延续到清末未变。在此期间,无锡形成了著名的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和钱码头,百业繁荣,成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崛起的重要基础。
▲土工布
清光绪十三年(1887),石塘湾孙伯瑜与上海外商买办顾笠夫订立合同,在洛社、浜口一带开设“仁昌”等茧行。晚清民初,洛社市镇已有米行、木行、石铺、糟坊、百货、药号、棉布、茧行、饭店、茶馆等10余个行业。
▲船摆件
藏品中有一个船摆件。船体为墨绿色,夹杂一些白色,船上共塑了5个人物,分立各处。陆小明介绍,京杭大运河就从这里穿过,船只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摆件也能体现洛社的大运河文化。
▲保温茶桶
藏品中还有多件不同款式的、民国时期的茶桶。茶桶的装饰图案多样,有诗句、花鸟鱼虫、人物风情等等,展现了浓郁的乡情野趣,也体现出彼时的民俗民风。
▲官斗、栈条、粮印、升篓等
藏品仓库一角,可以看见官斗、升篓、风车、粮印、栈条、储粮罐等农具,这些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常用的农具。升篓、官斗是计量粮食的工具,升篓平口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官斗即通用斗,是国家(官家)认可的计量容器。风车是一种用木头制作的农用工具,主要用来分离谷物中的杂质,通过手动摇摆吹风,将杂质碎屑排出,从而得到干净的谷物。粮印是用来封盖粮仓、粮堆的一种特质印版,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防止食品欺诈的重要手段。
▲风车
栈条,是用竹篾编织成的席子,主要用途是囤粮。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洛社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农业机械化、粮食生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些农具映照了以前人们的生产生活。
▲粮印、升篓等
▲储粮罐
在陆小明的藏品中,还有几台收音机,分别是凯歌牌、喜梅牌和太湖牌等。老一辈常说“四大件”,说的是“三转一响”。“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就是收音机,曾经收音机也是一“票”难求的稀罕物。
▲收音机
半导体收音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不多见,七十年代中期进入平常百姓家庭,八十年代中期基本普及农村家庭,熊猫、红灯、凯歌、燕舞等品牌盛行。可以想象,在当时洛社的夏夜,大多数人在吃好晚饭后,一边纳凉一边听收音机。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收音机已经成为过去,但它依然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性物件。
老地图、船摆件、茶桶、纺纱机
……
如同一个记忆博物馆
灰尘为这些“老朋友”们
穿上了一层光阴外衣
在岁月的沉淀下,多了些韵味
悠悠运河水,舟楫通南北
千百年来
大运河孕育了这里的
在地文化、工商文化等文化内涵
▲纺纱机
▲描绘太湖景色的画作
时至今日
大运河依旧和这里的人一起繁衍生息
大运河文化是生生不息的传承文化
在新的时代将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以下是展示馆待征集藏品清单
诚望大家积极提供线索
江南运河文化公园展示馆(A馆) 拟征集展品清单 |
青铜器 |
石器 |
工艺品 书画 |
布艺/纺织品 |
票据 |
文史资料 |
陶器/泥塑 |
无锡传统工商业或老字号商标/厂牌 |
体现工商文化的老照片 |
航运工具 |
工业产品生产机械或配件 |
船模型 |
如有藏品线索提供
可在留言区进行留言
或发送至藏品征集邮箱:
3057523646@qq.com
热线电话:
0510-83312533
(法定工作日8:30-11:00,13:00-16:30)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