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他们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从军中底层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他们能征善战,站在战国时期实战领域的最顶尖;他们战功赫赫,威名远播,后人在《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

然而,遗憾的是,如此功勋卓越的四位将领,最后只有王翦得以善终,这是为何?王翦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且作思量分析一番。

赵国大将廉颇、李牧之死

战国晚期,赵国有两大名将:一个是老将廉颇,一个是良将李牧;前者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闻名诸侯;后者长期镇守赵国边境,使匈奴不敢入侵。

也正是这两大名将,在赵国面临内忧外患之时,撑起了在风雨中飘摇不定的国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两大名将结局都很悲惨:他们都被奸人谗诬,廉颇被逼出走,客死他乡;李牧被诬陷谋反,惨遭杀害。

先来看廉颇。公元前260年,秦赵展开“长平之战”。赵孝成王求胜心切,又中秦国离间之计,临阵换将,将廉颇换下,任用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最后导致四十余万赵军被坑埋。

当赵孝成王去世,悼襄王继位后,郭开因谄佞曾被廉颇当面叱斥而怀恨在心,乃趁新王初政之机,诬陷廉颇“不称职事”。昏庸愚昧的赵王偏听偏信,撤下廉颇军权,使乐乘取代廉颇。廉颇受到排挤,无奈之下投奔魏国。

在这段时期里,由于赵国屡屡不敌秦军,陷入困境,赵王想复用廉颇,廉颇也想复用于赵。于是赵王派使者去魏观察廉颇是否可以复用。然而这个使者被郭开收买,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声称:“廉颇吃一顿饭,要上三次厕所”。

赵王以为廉颇已老,不堪重用,便不召回。一代名将,空怀报国之心,却无用武之地,最后客死异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牧呢?他是战国末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然而这样一位优秀人物,却因误中秦国反间计,遭受赵王的猜忌与佞臣的暗算而惨遭杀害,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攻赵,赵王迁使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忌惮李牧,便用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昏聩的赵王听信郭开谗言,使赵葱、颜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交兵权。而赵王和郭开却派人将李牧逮捕杀害。

李牧死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仅仅三月以后,赵王迁被俘,秦军进入邯郸,赵国就被灭亡了。

这两员大将的悲剧都是因为小人作祟,再加上君王昏庸不察,是非不分,致使真正的有用之才毫无用武之地,最后含恨而终。

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赵国法制缺位,人治当道。当一个君主处理国事掺杂过多主观因素,那他犯错的概率也就更大。

所以,国内秩序混乱不堪,加上赵国国君昏聩,不能明辨是非,又任用奸臣小人,有着如此诸多不良因素,怎不会中秦国的反间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大将白起之死

白起,又名公孙起,秦国上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是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善用兵,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一生征战37年,白起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不世之功。

长平之战是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他运交华盖的起点。长平之战胜利后,秦军乘胜追击,平定上党,妄图一举攻下赵国。韩、赵两国惊恐不已,派纵横家苏代游说秦相范雎。

范睢最后被说服,秉持私心,他不想让白起权势跃居己上,因此向秦昭王进言,阻止了白起的攻赵行动。白起听说之后心中愤懑,将相之间从此有了嫌隙,这也是他走向悲剧命运的一个引线。

此后种种变故接连发生,长于军事的白起在玩弄政治阴谋方面远不是范雎的对手,他被削去爵位,贬为士伍,在流放阴密的途中又被赐自杀,悲惨地结束了他显耀的一生。

这其中,小人的离间谗言是致其死亡的导火索,而君臣之间的不睦是更重要的原因。

白起在官场上实在是拙于应对,不懂君臣相处之道。

面对秦昭王的安排,他负气而执拗,不仅多次拒绝接受任命,而且对秦昭王的战争策略满腹牢骚,不知明哲保身,不会审时度势。

秦昭王对白起的表现非常不满,以至于小人在他耳边说几句谗言,便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令白起自裁。

一代名将,戎马一生,没有马革裹尸,却死于小人的离间谗言。悲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翦为什么能善终?

战国四大名将,只有王翦得以善终,这其中固然与他所处局势有关,但也是王翦自身的智慧使然。

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是秦国继白起之后又一位难得的大将之才。他曾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之一。

与白起不同的是,

王翦本身深谙君臣之道

,在朝堂上进退自如,成功保护了自己,从而得以善终。

在攻打燕国的过程中,秦王嬴政曾问年轻将领李信:“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李信回答说:“需要二十万人。”

秦王嬴政又问王翦,而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就觉得王翦已经老了,胆子也变小了。于是,秦王以李信为大将,领兵攻楚。而王翦没有任何怨言,麻利地辞职回家了。

后来,李信未能攻破楚国,大败而归。秦王嬴政幡然醒悟,立即驾车去找王翦,亲自请他出山。

在率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之前,王翦多次找到秦王,要田要地要宅院,说是为了给儿孙积攒家业;甚至在行军途中,他还继续派人去找秦王要赏赐。

仗还没打,就三番五次地要奖赏,连他的部下都觉得他太过分了。殊不知,这正是王翦的智慧。他知道秦王嬴政性格多疑,如今把举国之兵都交到他手里,自然心有忧虑。他这时表现出的贪图封赏,正是为了消除嬴政对他“拥兵自立”的猜疑。

王翦伐楚很顺利,不但灭楚,而且挥师南进,平定百越,扩疆拓土。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

王翦急流勇退,不贪权,不逐利,干脆利索地交了兵权,回家颐养天年去了。

他最后终老家乡,是战国时少见的得以善终的大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除了王翦很会审时度势之外,也与秦王嬴政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

秦王嬴政给了他的将军们最大的自由

,将在外领军打仗,他不管过程如何,只要结果。

比如,李信是个年轻将领,用兵大胆而莽撞,秦始皇看重他的勇猛。当他伐楚大败,仍被秦王嬴政重用,在灭燕齐中立下大功。

比如,王翦是老将,深谋远虑,用兵谨慎。而秦王嬴政倚重于他,多有迁就,也愿意舍下面子认错道歉,答应他的一切要求。

其次,

秦王嬴政不曾杀过将军。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当战争尘埃落定之时,开国帝王们往往为巩固政治局势,向功臣们开刀。

比如,汉高祖刘邦便是如此,建立西汉政权后,与吕后联手,将开国功臣处理得七七八八,所剩无几。

而秦王嬴政从即位到称帝,都未曾对他手下的大将下手。敌国虽破,而功臣未亡,这与秦始皇宽广的胸怀和气度是分不开的。

大略驾群才的秦始皇并非不懂大臣将领们所耍的小聪明小权变,相反,对此他心知肚明,但他愿意配合他们,也愿意放过他们触摸逆鱗的大不敬。

也正是如此,秦始皇与他的将军们相处不错,君将相安无事,达到了双赢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四大名将,除了王翦,其他三人最后都成为弄权者和反间计的牺牲品,悲哉。而王翦有自己处事的智慧,还有一个英明神武的上司---秦始皇,所以,王翦得以善始善终,也不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