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末年,在一次科举考试的放榜之时,一位才子挤在人群之中,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将金榜看了一遍又一遍。忽然,他垂下头来,挤出人群,悲愤地大叫着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每一次放榜,就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京城的百姓见惯了这样的失意人,也没觉得什么特别之处。其实,他是著名诗人温庭筠的儿子温宪。温庭筠与李白杜甫相比,自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但在唐朝的晚期,他却和韦庄一起,捍卫着唐诗最后的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宪是温庭筠的独子,完美遗传了父亲的才华,却也完美遗传了温庭筠恃才不羁,喜好讽刺权贵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他们父子极为相似,都特别喜欢写讽刺诗,将满朝权贵得罪得干干净净。

要知道,温氏父子的先祖虽然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但是到他们这时候,已经将家底赔光,是典型得破落贵族。要想恢复昔日荣光,光写几首诗可不行,必须走科举之路,再步入仕途。

然而,唐朝得科举制并不完善,并没有后来糊名誊录制度。考生是谁,试卷上一目了然,所以很多人要走关系结交考官。温氏父子不但因为讽刺达官显贵,走捷径不成,而且往往直接被考官抵制,所以不及第也是情理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宪此时,就是经历了有一次的打击。他在诗坛上已经崭露头角,被“咸通十哲”之一,很有名气。然而越是有名气,就越是遭人妒忌,越是阻拦他的仕途。这一次落第,已经并非第一次,他也知道绝对不是最后一次。因此,在彷徨无助之时,他回到自己寄居的崇庆寺。

唐人失意之后,最爱做的事情无非是饮酒和登高。温宪选择了一醉解千愁,当他大醉一场的时候,感慨良多。想起了自己的半生坎坷,想起了父亲的郁郁而终,想起了家中的老弱妇孺,在悲愤之余,他提起笔来在雪白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写得十分伤感,它的开头就描述了温宪目前的现状:一家十口现在都穷困至极,正眼巴巴地等着我金榜题名带来希望。离家这半年一来,相隔千里的亲人们,也没给我一个音讯。

后半段则是诗人大发感慨,他感觉自己已经是未老先衰,鬓发如雪,心如死灰,却还是在长安城苦苦应考,而且还屡试不中。这种感慨,无疑是落第考生最无奈和无助的呐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来运转这句成语用在此处,可谓是再恰当不过了。温宪为了考上科举,费尽多少心血都未能如愿,而却有个贵人读了这首诗后,送了他一段前程。

原来,此时的宰相郑延昌正携带家眷游览崇庆寺。他看到了这首诗,大惊失色,因为它唱出了所有失意者的心声。郑延昌虽然系出名门,但谁又没有受过一点挫折?这首诗写到了郑延昌的心窝里去了,而且郑宰相在看落款,竟然是温庭筠的儿子温宪所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延昌最终起了恻隐之心,他自愿为温宪活动,并且还做了唐昭宗的思想工作,最终让温宪在公元889年的进士考试中,一举成功,获得了进军仕途的宝贵门票。后来,温宪又遇到了一位贵人李巨川,据说李巨川听到这首诗后,也想唐昭宗说明当年温庭筠的郁闷而死情况。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蛾眉先妒,明妃为去国之人;猿臂自伤,李广乃不侯之将!

在这种情况下,温宪得以授予了郎中的职务。虽然他不久之后就去世了,但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有多么苦,都不能轻易放弃,机会也许就在你没有料到的场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