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我就喜欢月亮。
儿时我随姥姥住在乡下,我是姥姥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喂大”的。姥姥给我讲过许多关于月亮的故事,嫦娥偷药、吴刚伐桂、天狗食月……小小的我总喜欢在夜晚抬头看月亮,好奇月亮的阴晴圆缺,对月亮上的“另一个世界”无限神往。
后来,受身为语文老师的父亲影响,我开始接触和喜欢诗词,发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月亮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和文学魅力。
有历史学家认为,在宇宙万物中,月亮可能是第一个被顶礼膜拜的对象。上古时代,受文明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华夏先民把月亮作为神明信仰崇拜,崇拜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直接对着月亮跪拜,也不讲究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后来,对月亮的祭拜才有了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方式。据《周礼》记载,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至北宋太宗年间,又正式将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逐渐形成了赏月、祭月、吃月饼等独特习俗。月中仙子、仙人以及玉兔、蟾蜍、桂树等传说中的人与物,都是因月神崇拜而诞生的。
月亮不仅被作为神明信仰,还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周期制定了计时方法“太阴历”,简称“阴历”。月亮的盈亏变化周期也是古人安排农事和日常生活的节律。
月亮旷远神秘,温润清丽,象征着静谧和圆满,这种朦胧的意境和美好的寓意,是撩拨文人心头的情愫,给了文人墨客源源不尽的灵感。新月、朔月、满月、望月、弯月、残月......都是他们赞美吟诵的对象,从古至今,描写月亮的诗句浩如烟海。
“月出皎兮,使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以月为意象来喻美人、寄情思的先河。这轮明月自《诗经》中冉冉升起,一直辉映在文人墨客的眼眸之中,流光溢彩在众多的锦句华章里。在李白笔下,月亮是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张九龄笔下,月亮是相思,“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在苏轼笔下,月亮是悼念,“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在杜甫笔下,月亮是乡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晏殊笔下,月亮是恬淡,“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在王维笔下,月亮是禅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范成大笔下,月亮是祈愿,“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月亮在文人笔下还幻化出许多雅称。我最早知道月亮的别称是玉盘,出自李白的《古朗月行》。以“玉”为首的月亮别称还有玉钩、玉轮、玉京。月光皎洁,如明镜高悬夜空,也有诗人把月亮称为天镜、明镜、飞镜、金镜。月宫清冷,故又被冠以“冰”姓,唤作冰轮、冰蟾、冰盘、冰兔。传说月中有蟾蜍和桂树,月亮又被称作银蟾、玉蟾,桂华、桂魄。望舒、广寒宫、兔影这些别称也都是源自月亮的传说。中国人最熟知的咏月诗词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以,“婵娟”在中国应是“知名度”最高的月亮别称了。
月亮因其神秘的属性诞生了无数传说和猜测,也让人为之深深着迷和向往。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敦煌石窟的“飞天”壁画,国人对月亮的遐想与寄思一直都在。“到月球上去看一看!”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中国对月亮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为实现“探月梦”,中国于2004年启动“探月工程”,用“嫦娥奔月”这一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嫦娥来命名月球探测卫星,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表达了中国人“奔月”的决心。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9月,月壤样品研究成果首次发布,刷新了我们对月球的认知。“探月工程”实现了国人两千多年的“探月梦”,在地月之间搭起了一座“鹊桥”,月亮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发射成功,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的登月计划,正在以中国速度稳步推进。
从赏月、咏月,到探月、登月,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关于月球的浪漫故事,并一步一步让神话照进了现实。
2025年诗词日历上新
《诗词日历2025·人间有味是清欢》以全新的面貌,带着7大升级归来,只为带给你生活带来更多诗意和松弛感。
以治愈为主线,时节为序,今年的日历做到了从视觉到听觉多维度为你铺展一整年的诗意浪漫。
它将诗词以及古代名画与四季风物、节气、节日巧妙对应。365日,一日一诗一古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今同趣。
打开日历,每天还会为你推荐一条今日良言,这些出自国学名篇的金句与当日诗词相得益彰,每一句都能带给你智慧或者治愈。
没错儿,《人间有味是清欢》还是一本可以听的日历。今年,新增音频版块,每日都能欣享主播为你读诗,温柔岁月。
更令人惊喜的是,今年的日历还暗藏了飞花令、诗人生辰、花信风、数字诗、美食诗、诗词索引等多处彩蛋等你来寻...
作为市面少有的可以互动的日历,真是越读越惊喜。
此外,这本日历的12张月首页还巧妙地运用了12种中国色为主题,搭配月历与应时古画,将中式浪漫进行到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