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下称《报告》)发布。该《报告》由科技部支持,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被视为全国各区域创新能力的“度量衡”。

《报告》显示,2024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依然保持第1位,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从指标层次看,广东实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效率综合指标排第3位,与去年保持一致。从指标维度看,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排名均居全国第1位,各维度均具有较好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

广东为何能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八连冠”?《报告》认为,近年来,广东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构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从广东科技创新力量的积聚成势也可看出这一发展势头:“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一支由7.6万高新科技企业、超800万家企业、超135万研发人员、722万高技能人才、2019万技能人才组成的科创队伍蓄势待发……

01

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指标居全国首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广东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密码”。

《报告》指出,广东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加强科技创新,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广东形成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的良好生态,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持续释放。

目前,广东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7.6万家。《报告》显示,在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中,广东的企业创新指标排名全国第一,连续8年位居首位,领跑优势明显。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发明专利申请数、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等都位居全国首位。

今年以来,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真正自主可控;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了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穿梭于生产线中,让未来智能工厂端倪初现…… 这些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为广东在AI大模型、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工业母机等产业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从聚焦高技术产业结构的创新绩效指标,可以看出广东以企业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突出成果。《报告》显示,广东在创新绩效指标中位列全国第一。

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广东聚焦生物医药、商业航天、光芯片等高技术产业,近期密集出台产业发展新政,提出花3年时间把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做到万亿元级别、力争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等目标,打造企业释放创新动能的新引擎。

以持续火热的低空经济产业为例,广东积极抢抓低空经济黄金窗口期,不仅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还在场景应用、技术创新、要素保障等方面实现协同,为企业创新发展积蓄力量。

日前,全球首个利用现代化流水线大规模量产的飞行汽车工厂就在广州开发区正式动工。小鹏汇天副总裁仇明全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企业创新不能单打独斗,尤其是飞行汽车涉及汽车制造和航空技术的上下游产业链供应商协作,这需要政府政策的良好引导,无论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硬件设施还是技术研发,都可以看出广东对低空产业的重视。

作为全球首家集齐“三证”的载人eVTOL企业,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同样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往往是企业技术先行,但要推动低空领域监管体系的升级创新和低空集群融合发展,需要产业创新体系的牵引作用和全方位支持。

事实上,不止低空产业领域,全省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东始终坚持完善从源头创新、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的创新支撑体系,这也成为广东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报告》指出,在涉及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创业水平等二级指标的创新环境方面,今年广东超越北京位居全国第一。

《报告》对此评价,广东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一系列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取得突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释放强大动能。

02

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近五年累计增幅达64%

基础研究的投入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报告》,广东在知识创造指标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这一指标涉及研究开发投入、专利、科研论文等细分指标,反映一个区域基础研究的投入水平。

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在“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上不断丰富“广东实践”。最新数据显示,全省研发经费投入为4802.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3.54%,研发人员数量135万人。

就在近期,广东加码基础研究投入动作频出。在10月1日正式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就专设“基础研究”一章,将“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的基础研究投入政策上升为法规。近日正式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意见》明确,力争经过5年左右,广东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10%。

常年从事海洋贝类养殖与育种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汕头大学郑怀平教授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广东省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持续增长,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将基础研究投入写入法规,形成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体系,为推动广东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加快推进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研平台和载体建设,提升省内基础研究科研条件。

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0个,这些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科学研究的“大国重器”。今年10月,“大国重器”江门中微子实验就迎来新进展,探测器主体装置基本建成,项目建设进入收官阶段,预计11月底完成全部安装任务。

与此同时,《报告》重点提及,广东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深入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

今年以来,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痛点和堵点,聚焦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问题,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年)》《广东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文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据广东省科技厅数据,2023年,全省近400家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入133.96亿元,近五年累计增幅达64%。

广东省科学院正是参与了职务成果赋权改革和职务成果单列管理改革工作的试点单位之一。广东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颜国荣表示,探索成果转化的赋权改革和单列管理,确实会碰到不少政策性问题,但十分欣慰的是,省里相应的举措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清晰的回应,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目前,广东省科学院完成了60余项成果赋权并转化见效,如投资孵化的中科谛听、中科云图等企业,正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示范样本。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日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