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哭着哭着又大笑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文化广场主建筑的楼下,隐藏着一间黑匣子式的小剧场。

这里叫做「微剧场」。

36平方米的舞台,仅容纳五六十人的观众席,让观众与演员天然地亲密起来。

比起剧场,它更像是一间「客厅」,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沙龙。

女性主义题材单人喜剧《好运日记》,就在这里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末,观众们走进这间粉色的沙龙,听女主角「郝韵」在一个半小时里,讲述她「做试管」 的故事 。

一开始,郝韵不太想生孩子,她竭力反对被「催生」,甚至假装自己不孕不育。

当郝韵终于下定决心开始备孕的时候,却真的遇上了「不孕不育」的难题。由于丈夫的身体有问题,她迟迟难以怀孕。

她选择通过「辅助生殖」手段——也就是「试管生育」要个孩子,却发现这是一条漫长、孤独、交织着痛苦和焦虑的路。

明明催生的时候谁都能插上一句嘴,但到了此刻,压力全都落在郝韵一个人身上:

令人难堪的妇科检查、打针促排卵以及取卵的痛苦、移植后等待结果的煎熬……

用剧中的话说,女性进行试管生育的过程,就像一个人孤独地穿行在黑暗的隧道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出口。

在笑和泪中,观众直面这份真实的情感,直面「郝韵」的喜怒哀乐,也借此重新审视女性与生育之间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郝韵,从最开始坚持不生,到被动不能生、可以不生,最后改变为「再困难也要生」……

在生育这件事上,她到底是 被社会「裹挟」,还是自发地由被动变为主动?

她到底「该不该生」?

一个看似很私人的问题,当你放上舞台,就自然地变成了大家共同的事。

面对郝韵的转变,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很多人说它 「太温和,不够尖锐」。

尤其是在如今的社会思潮下,大家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 「坚持不生」 的郝韵,一个敢于对男人 说「不」 ,对家庭 说「不」 ,对社会 「不 的郝韵。

而不是一个「痛苦全部自己扛」也要坚持去「做试管」的郝韵。

女性题材的作品是否真的要有「大女主」、要有「男女对立」,才算「正确」,才能有市场?

坐在微剧场里,我们与本剧的制作人金欢欢导演何鸣晖以及演员康菁菁聊了聊。

01 一切都来自真实

很多观众都一度以为这是演员本人的真实经历,因为她表现的太投入、太熟悉、太自然、太像自述。

事实上呢,虽然里面的事都是真实的,但却并不是发生在演员身上,而是另有其人,且不止一人。

舞台的真实,正是来自背后这一个一个故事的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人 金欢欢:

我们要「笑着」穿过「黑暗」

我自己是个试管妈妈,33岁的时候开始进行备孕。那个时候我跟郝韵的心境有点像,一开始也觉得这「没什么大事儿」,结果慢慢地发现,这个事儿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我也开始在工作和全职备孕之间做了很多取舍。

到最后,大概是在我37岁的时候,我通过试管获得了现在的宝宝,今年两岁,很可爱。整个经历给了我比较大的冲击。

我原来在女性议题方面,或者说在男女的权力关系里没有太敏感,但是这件事情让我真正地意识到,这里面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讨论。我很想把做试管的历程,跟我比较熟知的戏剧制作去进行结合,形成一部作品。

那时候我其实已经怀孕了,已经成功地从「一个黑暗的隧道里」走出来了,所以当我想要把这个作品变成一个戏剧化的文本的时候,我首先考虑的是,它能带给跟我有同样经历的人一些希望。我认为它应该用具有喜剧色彩的表达方式,我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力量。

其实「做试管」对于亲身经历者来讲,是非常痛苦也难以启齿的很私密的一件事儿。当我决定要大声地用戏剧手段去进行表达的时候,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怎么去说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试管过程中,有很多很绝望的时刻。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我们两人都陷入低潮的时候,我的老公讲过一些冷笑话。当时我们竟然都笑出了声。

那一刻,我发现我们都还能笑出来,那就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当时共同的排解方式,就是看脱口秀大会。

这很直观地让我感受到,有一些问题可能并不一定要找到解决方案,你生活里面很多事是「无解」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幽默和喜剧的手段去消解它,我觉得这是大家从喜剧里面获得力量的来源之一。

我个人经历是一部分。我们有7个编剧,7个编剧当中,其实有三位都是试管妈妈。包括其中一位编剧老师是B站的知名up主,她曾经做过一个非常长的视频讲述她做试管的过程。

我正是先看到了那个长视频,才能比较确信地说,一个女性自己讲述她「试管经历」这件事是有吸引力的。试管中的科学知识也好,女性私密的体验也好,从检查、移植、促排卵到最后这一系列的过程,我觉得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了解。

它可以用喜剧的方式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 何鸣晖:

把「她」讲出来是一种使命

一开始欢欢跟我说的时候,我没有太大感觉,但是心里不太确定的地方在于——我觉得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我当时就跟欢欢说:「我们能不能先做一点访谈?」

我们一共约了大约9-10对经历过试管的夫妇。这些被访对象里,9位是女性,还有一个是男性。每个被访女性,我们都会问她:「你老公介意吗?」但男性好像不是很愿意谈这些。

还有人工辅助生殖的医生,我印象中正儿八经坐下来访谈的就有两三位。 因此,大家看到的最后这个故事, 它的素材基本上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当然,最后我们觉得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去托住它,所以《好运日记》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纯粹的脱口秀,更有些类似于柳青老师说的「 卡巴莱 」,它包含了 唱、讲、演 。我们更愿意称它为是一部 单人喜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这些访谈和了解以后,给我带来的冲击很大。你会感受到在这件事情(试管)当中非常复杂的情感状态。

我们没有在这个题材上真的做得很深入,因为我们担心再深入,可能会没有那么有把握。但我们可以保证的是:我们所有在舞台上呈现的东西,全都是有现实依据的。

因为这个题材的特殊性,有很多话不太好表达,也无人会表达。我们去做访谈的时候,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很想找人倾诉——当终于有人不再把它看作私密聊天,而是愿意把这件事再拿出来的时候,她们有勇气说「没关系,你都可以问,我都愿意说。」

那里面有获得理解、认同和共情的渴望,也有她们自己被压抑的情感的释放,也有人说「我不在乎」,但是其实在她们叙述的整个过程当中,情感是十分间离的。

她们没有愤怒,没有痛苦,甚至不会提到老公,这个过程非常愉悦而流畅,她们非常理性化、甚至功能化地跟你谈论这个过程。

你第一感觉会觉得访谈得很愉快,好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当你回味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没有谈到关于「人」的任何东西,它(试管生育)是一个「项目」

「我们遇到了一个项目,它很难,我们要完成它」,所以「今天制定目标,明天策划行动,后天咬咬牙、996,攻克 KPI」——这样的状态给予我们很大的触动,也成为我们创作这个戏的心理底色。她们这么多话,其实无人可言及,也没有人去听取,也没有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好运日记》演了几场以后,我们慢慢形成了这样的认知:

它更大的使命,是把我刚刚说的这些「三个无」的内容,能够放到一个小的、相对私密一点的戏剧公共空间里,去获得交流、沟通和回应

我们讨论过这部戏怎么才算成功,就是「笑着笑着哭了,哭着哭着笑了」。在笑以后,眼泪忍不住了——我希望达成这样的效果。

尽管我们把它讲得很标准化,很浅表化,但实际上我们和观众达成了这样的交流和共情。而且我们把它扩大开来了,有些不仅仅是试管过程中才有的感受,而是在女性的整个生育过程当中都会有体会

这种孤独也好,这种痛苦也好,这种困境也好,不是只有做过试管的观众才会共情。我们有很多有过生育经历的,甚至没有过生育经历的观众也都会达成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员 康菁菁:

我不能代表所有女性

目前为止,我还是一个比较坚定的不婚不育主义者

我接演出也就是出于一种「接活儿」的心态,没有人可以拒绝一份工作。接了这个活,然后把它演好,这是我的工作

但有一件事情,刚开始我不太能够接受,包括有一些观众朋友看完之后,给我的反馈跟当时的我是差不多的。

她们不太接受的是,「郝韵」本来就没有很想生孩子,后面发现自己自然怀孕有困难,在试管也不太顺利的情况下,为什么她要那么坚持,还在不断地尝试?

这是我之前演的时候心理上的一个障碍,是「康菁菁」心理上的一个障碍。

对我而言,本来就不想生,或者本来没有想好要不要生,然后发现自己不能生,这不是巧了吗?这是多好的一个理由,你可以用这个理由去拒绝任何催生的人。

因此当时我只有前面「讲笑话」的部分演的比较好,后面到「讲感情」的部分,我会跟「郝韵」有比较大的疏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到后来,一方面随着剧本不断改进,从剧本文本层面,她的心路历程会越来越合理,越来越顺畅。另外一方面,对我个人来说,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傲慢。

有段时间,我认为特别想要生小孩,或者到了年纪就想要生小孩的人,都是因为社会的规训和传统观念给女性施加的压力,我曾经非常固执地这么想,觉得这些人「落后」,打引号的落后。

我有一个朋友,她从小就喜欢小孩,看完我演出之后,她给我的反馈是:「天哪,郝韵那么努力都要生个小孩,我也要像她那么努力,生出我自己的孩子。」而其他人看完之后都觉得「那么辛苦,要不就算了」。她的确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这很难说清楚为什么。

那时我逐渐意识到:每个人的想法确实不一样,你要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而且,以我的生活状态和我的喜好,去判定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群人的思想状态、审美偏好,并且判定她们因为跟现在时代风向不符合就是「落后」,这种行为本身非常不女权,非常傲慢,也不具有包容性。

如果真的关心女性,关爱女性的话,我应该拥有更大的包容性,去理解她们想要什么,去理解不同的女性。男性先放一边,先不用我理解。我要去理解不同女性的生活处境,理解她们想要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然后去接受、认可她们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性在试管的过程中,吃的药、打的针里面全部都包含了激素,激素对于女性的影响又是非常「玄学」的。哪怕在女性月经前都会有pms(经前综合征),何况是做试管要打这么多激素呢。

我后来理解了,郝韵最后想要坚持不断地去尝试,并不完全因为剧本设定需要。事实情况是,这其中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和其它因素。以郝韵为代表的女性群体,或者比郝韵更想要孩子的女性群体,她们就是想要这么做。

当我有了心理跨越的那一步之后,后面的演出就会顺利很多。我想我批判了一下自己,然后就进步了一点,小小地进步了一点。

02

女性题材必须要「男女对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人 金欢欢:

我希望它是一部人人都能看的喜剧

我们剧里面唯一的男性角色,虽然他不在舞台上,但是他时时都存在,他就是郝韵的老公

这个人物,他非常具有男性的代表性,他在我们这个剧里面的形象到底应该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他应该更加有同理心,还是应该更加「渣」?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是有过讨论的。

我觉得在这个角色的塑造上,稍微体现了一些导演的「私心」,就是尽量减少男女之间的对立。

我希望它是一部人人都能看的喜剧,不分男女,不分老少,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获得一些东西。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大声去公开讲述和交流的话题,它应该有这样的空间和存在的必要性,这一点《好运日记》完美地达到了。

在每一次演出之后,特别是在我们前期的演出当中,会有很多观众对我们报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待,他们的期待往往是希望你「更尖锐」,希望你「更进步」,希望你更「对立」,或者是把女性塑造得更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早期面对这样的期待的时候,会有些困惑,有些摇摆。但是我想来想去,我最后很坚持的一点是:郝韵她就是个普通人,《好运日记》是一部非常现实主义的作品。

郝韵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或者女权主义者,不是一个领袖式的人物,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一个到了30-40岁中间的女性,要面临婚姻和生育小孩的现实抉择, 在现实世界里,像郝韵这样的普通人,是可以被「裹挟」的。

她在自己平凡的生活里,遇到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课题,虽然也没想得多明白,但她拼尽全力,攻克了难题。 她值得小小的表扬和自我夸赞一下, 但是真的不需要指手画脚和过多的期待。

要她改变世界、颠覆规则、引领其他人......这些都不在这个现实主义题材的讨论范围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 何鸣晖:

如果要煽动,我不觉得很难,但这么做没有意义

其实我觉得我没有夹带任何东西,讲「私心」已经在讲对立了。我觉得反而是「公心」,是把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贡献出来。

说实话,关于这个部分(男女对立),我们是有一定刻意回避的我们不认为这件事情我们有能力去探讨得很清晰。这个议题非常复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事件本身是一个更复杂的棱镜和万花筒时,我怕我们很有可能完成不了它。

我对它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不代表整个剧组的观点。当有另外一个性别在参与这部剧的制作,它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我带来「我的视角」。

其实这件事情当中男性也面临困境。 男性的某个部分何尝不是被规训的?

也许他因为很多原因,成为权力关系中的既得利益者,但他也因此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天性,他不能接受自己是可以软弱的,他不能接受自己是会害怕的,他不能接受自己是没用的,他不能接受自己是可以交流的。

我们把问题二元化,把它设定一个简单的困境其实是容易的。如果要煽动,我不觉得很难,但这么做没有意义。它会违背我们一部分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很多脱口秀遇到的困境是,当你打开情感释放的窗口,却发现拦不住它背后的洪水猛兽。

你们觉得「郝韵」有被裹挟吗?以我接触到的资料和材料,「裹挟」已经是一个很文明的词,是个很温柔的词。在生育这件事情上,我们真的要往下挖,有一些内容我觉得没有办法在这里讲。所以当我们讨论一些不痛不痒的东西时,我其实是有点愤怒的。

《好运日记》就是一个戏,它能够完成的使命很有限。

我们把这件事情放出来,讲明白,你感受到——我只能做到这个层面,我没有办法去承担更多的东西,这个可能是一部现实主义话剧和观众乃至整个舆论的边界了。

你一定要问我,我只能给你非常官方的回答,一切来源于真实。当然「真实」经过我们的主观筛选,我们尽力做这件事。但我们没办法给你人生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员 康菁菁:

我们不能既要……又要……

我收到的反馈有两大类,一类就是非常喜欢,甚至说非常感谢,有这么一部「小而美」的作品把她们羞于讲的东西讲了出来,而且是非常大方的演绎。我确实演得不错。

前两周有两个妹妹,她们看完之后觉得,对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我表演做妇科检查时的片段,她们可能也没有生育经历,看到一个女演员在公开场合,用如此「直白」的动作和语言,以及戏谑的吐槽去表达检查中的痛苦和羞耻,让她们印象很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类就是表达了对我个人的欣赏,说「确实演得挺好的,虽然这个话题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也接受这样的反馈。我们接受理解的观众,也接受不理解的观众。

不管你是因为喜欢这个题材,还是因为喜欢看独角戏,还是因为喜欢看女性的戏,还是因为喜欢我,你愿意来看一下这个剧,并且从中感受到一些力量,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就够了。

每次演这个戏之前,我都会许愿,希望我可以好好表达出「郝韵」这个角色以及这个戏里所有的观点、对世界跟对生活的一些态度,通过我的表演给现场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一些力量,无论是感同身受的力量,还是启发的力量,或者快乐的力量都好

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在大家听起来比较舒适的边界里,讲更多的女性力量的话题,尽可能涵盖到大部分女性成长的一生当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但确实就只能是「尽可能」,我们不能既讲一个试管妈妈的故事,再花很长的篇幅去讲不婚不育主义者的故事,这在戏剧上也不成立。

03 「女观众」和「男观众」

作为导演,何鸣晖经常在观看观众的构成和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生观众有一些是来陪老婆的。

有些是有小孩的,甚至有一对夫妇我很肯定他们应该做过试管,因为很多「点」我看他们的反应就知道。还有一类,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进这个剧场,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一些(宣传)。

比如有的大姐,她有点懂剧里讲的东西,但是这可能跟她一生所接受的认知有所出入,她很认真地看,努力地吸收,我可以听到她心中有什么东西在萌芽。但是旁边的大哥,一般大概20分钟以后就开始玩手机。

不过年轻的男性观众接受度都挺高的。有一些会共情自己的妈妈,有一些也是跟女朋友在一起以后走进剧场,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倾向,他明白了女生在某个部分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剧场里面都是女观众的时候,气场会特别好,非常「走心」。在那80分钟里,康菁菁就是「神」,不过这么说有点夸张,因为那个场域是大家共同制造的。

但如果剧场里有一些男性观众在,不是所有女性观众都会那么自在,有一些女观众会因此有一点点「边界感」。那个东西是非常微妙、无意识的。

我们也观察了很多场才认识到:如果这场男性观众多,那女生会更收敛一点,她的哭和笑就没有那么放得开。

现在进剧场的年轻女孩会更多一些,她们的观剧习惯更固定。但是她们在《好运日记》里,看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我很希望她们来看,我觉得会让她们对代际沟通和科普有更多了解。我们也希望能有一些已婚已育的人群来看——很不幸的是,他们很忙,他们要带娃。

回到我身上,《好运日记》对我的意义是,我开始能够审视自己。有很多的脆弱,我也可以分享了,有很多的情感,我也可以承认了。

《好运日记》的剧场,是一个你可以把情感拿出来,放在和大家一起的地方,它不是人生课堂,不是金句仓库。

所以大家还是要来线下看戏,因为我们说「体认」:要有体验,才有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运日记》虽然是一部关于女性的戏,但它是做给所有人看的,不管是男观众还是女观众,相信都能从中获得感动和力量。

像导演何鸣晖说的那样:

「这部戏更大的任务就是把情感说出来,它可能不像你常规认为的那么『有用』,它可能没有用,但是它说出来了,它会让我知道,你在那个地方、那个时候感觉到了什么东西。

在冰冷的手术床上,你觉得人生从来就是孤单的,当一个不认识的病友握住你的手,这才是人间唯一的温度。

而对女性来说,因为「羞耻」而被遮蔽的,因为「沉重」而被回避的,从未说过的话,如今得以表达和讨论,本身就弥足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金句流行的今天,人们热衷制造宏大叙事的口号,《好运日记》却反其道而行之,聚焦于个体视角,让一个真实的女性站在观众面前,去讲她「做试管」的故事,讲她的喜怒哀乐。

回到标题。

对「做试管」这件事,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看待的方式。而戏剧的责任,只是把这件事准确地、诚实地「说出来」。

你可以理解她,也可以不理解她。你可以讨论她,也可以不讨论她。

只是,「过来人」希望我们能「笑着」面对它。

文章整理丨Saenar

编辑丨摸戏校尉

剧照来自主办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加入「剧焦粉丝群」,加小编微信:bkgz001,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