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哭着哭着又大笑了起来……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b8f1e72ej00smkz680026d200u000mig00id00dr.jpg)
上海文化广场主建筑的楼下,隐藏着一间黑匣子式的小剧场。
这里叫做「微剧场」。
36平方米的舞台,仅容纳五六十人的观众席,让观众与演员天然地亲密起来。
比起剧场,它更像是一间「客厅」,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沙龙。
女性主义题材单人喜剧《好运日记》,就在这里上演。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17befeafj00smkz69002hd200u000k0g00g200ap.jpg)
周末,观众们走进这间粉色的沙龙,听女主角「郝韵」在一个半小时里,讲述她「做试管」 的故事 。
一开始,郝韵不太想生孩子,她竭力反对被「催生」,甚至假装自己不孕不育。
当郝韵终于下定决心开始备孕的时候,却真的遇上了「不孕不育」的难题。由于丈夫的身体有问题,她迟迟难以怀孕。
她选择通过「辅助生殖」手段——也就是「试管生育」要个孩子,却发现这是一条漫长、孤独、交织着痛苦和焦虑的路。
明明催生的时候谁都能插上一句嘴,但到了此刻,压力全都落在郝韵一个人身上:
令人难堪的妇科检查、打针促排卵以及取卵的痛苦、移植后等待结果的煎熬……
用剧中的话说,女性进行试管生育的过程,就像一个人孤独地穿行在黑暗的隧道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出口。
在笑和泪中,观众直面这份真实的情感,直面「郝韵」的喜怒哀乐,也借此重新审视女性与生育之间的关系。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2b990f43j00smkz69002xd200u000k0g00id00c8.jpg)
郝韵,从最开始坚持不生,到被动不能生、可以不生,最后改变为「再困难也要生」……
在生育这件事上,她到底是 被社会「裹挟」,还是自发地由被动变为主动?
她到底「该不该生」?
一个看似很私人的问题,当你放上舞台,就自然地变成了大家共同的事。
面对郝韵的转变,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很多人说它 「太温和,不够尖锐」。
尤其是在如今的社会思潮下,大家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 「坚持不生」 的郝韵,一个敢于对男人 说「不」 ,对家庭 说「不」 ,对社会 说「不 」 的郝韵。
而不是一个「痛苦全部自己扛」也要坚持去「做试管」的郝韵。
女性题材的作品是否真的要有「大女主」、要有「男女对立」,才算「正确」,才能有市场?
坐在微剧场里,我们与本剧的制作人金欢欢、导演何鸣晖以及演员康菁菁聊了聊。
01 一切都来自真实
很多观众都一度以为这是演员本人的真实经历,因为她表现的太投入、太熟悉、太自然、太像自述。
事实上呢,虽然里面的事都是真实的,但却并不是发生在演员身上,而是另有其人,且不止一人。
舞台的真实,正是来自背后这一个一个故事的真实。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a11778faj00smkz6b00twd200u000u0g006n006n.jpg)
制作人 金欢欢:
我们要「笑着」穿过「黑暗」
我自己是个试管妈妈,33岁的时候开始进行备孕。那个时候我跟郝韵的心境有点像,一开始也觉得这「没什么大事儿」,结果慢慢地发现,这个事儿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我也开始在工作和全职备孕之间做了很多取舍。
到最后,大概是在我37岁的时候,我通过试管获得了现在的宝宝,今年两岁,很可爱。整个经历给了我比较大的冲击。
我原来在女性议题方面,或者说在男女的权力关系里没有太敏感,但是这件事情让我真正地意识到,这里面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讨论。我很想把做试管的历程,跟我比较熟知的戏剧制作去进行结合,形成一部作品。
那时候我其实已经怀孕了,已经成功地从「一个黑暗的隧道里」走出来了,所以当我想要把这个作品变成一个戏剧化的文本的时候,我首先考虑的是,它能带给跟我有同样经历的人一些希望。我认为它应该用具有喜剧色彩的表达方式,我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力量。
其实「做试管」对于亲身经历者来讲,是非常痛苦也难以启齿的很私密的一件事儿。当我决定要大声地用戏剧手段去进行表达的时候,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怎么去说它」。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7005295aj00smkz6c002gd200u000k0g00id00c8.jpg)
做试管过程中,有很多很绝望的时刻。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我们两人都陷入低潮的时候,我的老公讲过一些冷笑话。当时我们竟然都笑出了声。
那一刻,我发现我们都还能笑出来,那就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当时共同的排解方式,就是看脱口秀大会。
这很直观地让我感受到,有一些问题可能并不一定要找到解决方案,你生活里面很多事是「无解」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幽默和喜剧的手段去消解它,我觉得这是大家从喜剧里面获得力量的来源之一。
我个人经历是一部分。我们有7个编剧,7个编剧当中,其实有三位都是试管妈妈。包括其中一位编剧老师是B站的知名up主,她曾经做过一个非常长的视频讲述她做试管的过程。
我正是先看到了那个长视频,才能比较确信地说,一个女性自己讲述她「试管经历」这件事是有吸引力的。试管中的科学知识也好,女性私密的体验也好,从检查、移植、促排卵到最后这一系列的过程,我觉得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了解。
它可以用喜剧的方式呈现。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8cdf3556j00smkz6e00s0d200u000u0g006p006p.jpg)
导演 何鸣晖:
把「她」讲出来是一种使命
一开始欢欢跟我说的时候,我没有太大感觉,但是心里不太确定的地方在于——我觉得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我当时就跟欢欢说:「我们能不能先做一点访谈?」
我们一共约了大约9-10对经历过试管的夫妇。这些被访对象里,9位是女性,还有一个是男性。每个被访女性,我们都会问她:「你老公介意吗?」但男性好像不是很愿意谈这些。
还有人工辅助生殖的医生,我印象中正儿八经坐下来访谈的就有两三位。 因此,大家看到的最后这个故事, 它的素材基本上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当然,最后我们觉得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去托住它,所以《好运日记》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纯粹的脱口秀,更有些类似于柳青老师说的「 卡巴莱 」,它包含了 唱、讲、演 。我们更愿意称它为是一部 单人喜剧 。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98bf3ad7j00smkz6f005hd200u0018zg00id00ri.jpg)
经过这些访谈和了解以后,给我带来的冲击很大。你会感受到在这件事情(试管)当中非常复杂的情感状态。
我们没有在这个题材上真的做得很深入,因为我们担心再深入,可能会没有那么有把握。但我们可以保证的是:我们所有在舞台上呈现的东西,全都是有现实依据的。
因为这个题材的特殊性,有很多话不太好表达,也无人会表达。我们去做访谈的时候,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很想找人倾诉——当终于有人不再把它看作私密聊天,而是愿意把这件事再拿出来的时候,她们有勇气说「没关系,你都可以问,我都愿意说。」
那里面有获得理解、认同和共情的渴望,也有她们自己被压抑的情感的释放,也有人说「我不在乎」,但是其实在她们叙述的整个过程当中,情感是十分间离的。
她们没有愤怒,没有痛苦,甚至不会提到老公,这个过程非常愉悦而流畅,她们非常理性化、甚至功能化地跟你谈论这个过程。
你第一感觉会觉得访谈得很愉快,好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当你回味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没有谈到关于「人」的任何东西,它(试管生育)是一个「项目」。
「我们遇到了一个项目,它很难,我们要完成它」,所以「今天制定目标,明天策划行动,后天咬咬牙、996,攻克 KPI」——这样的状态给予我们很大的触动,也成为我们创作这个戏的心理底色。她们这么多话,其实无人可言及,也没有人去听取,也没有回应。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622682d8j00smkz6g002od200u000mhg00id00dr.jpg)
在《好运日记》演了几场以后,我们慢慢形成了这样的认知:
它更大的使命,是把我刚刚说的这些「三个无」的内容,能够放到一个小的、相对私密一点的戏剧公共空间里,去获得交流、沟通和回应。
我们讨论过这部戏怎么才算成功,就是「笑着笑着哭了,哭着哭着笑了」。在笑以后,眼泪忍不住了——我希望达成这样的效果。
尽管我们把它讲得很标准化,很浅表化,但实际上我们和观众达成了这样的交流和共情。而且我们把它扩大开来了,有些不仅仅是试管过程中才有的感受,而是在女性的整个生育过程当中都会有体会。
这种孤独也好,这种痛苦也好,这种困境也好,不是只有做过试管的观众才会共情。我们有很多有过生育经历的,甚至没有过生育经历的观众也都会达成共情。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83d9abdbj00smkz6g0038d200u000u0g007o007o.jpg)
演员 康菁菁:
我不能代表所有女性
目前为止,我还是一个比较坚定的不婚不育主义者。
我接演出也就是出于一种「接活儿」的心态,没有人可以拒绝一份工作。接了这个活,然后把它演好,这是我的工作。
但有一件事情,刚开始我不太能够接受,包括有一些观众朋友看完之后,给我的反馈跟当时的我是差不多的。
她们不太接受的是,「郝韵」本来就没有很想生孩子,后面发现自己自然怀孕有困难,在试管也不太顺利的情况下,为什么她要那么坚持,还在不断地尝试?
这是我之前演的时候心理上的一个障碍,是「康菁菁」心理上的一个障碍。
对我而言,本来就不想生,或者本来没有想好要不要生,然后发现自己不能生,这不是巧了吗?这是多好的一个理由,你可以用这个理由去拒绝任何催生的人。
因此当时我只有前面「讲笑话」的部分演的比较好,后面到「讲感情」的部分,我会跟「郝韵」有比较大的疏离感。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63de2e43j00smkz6h0029d200u000k0g00g200ap.jpg)
但到后来,一方面随着剧本不断改进,从剧本文本层面,她的心路历程会越来越合理,越来越顺畅。另外一方面,对我个人来说,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傲慢。
有段时间,我认为特别想要生小孩,或者到了年纪就想要生小孩的人,都是因为社会的规训和传统观念给女性施加的压力,我曾经非常固执地这么想,觉得这些人「落后」,打引号的落后。
我有一个朋友,她从小就喜欢小孩,看完我演出之后,她给我的反馈是:「天哪,郝韵那么努力都要生个小孩,我也要像她那么努力,生出我自己的孩子。」而其他人看完之后都觉得「那么辛苦,要不就算了」。她的确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这很难说清楚为什么。
那时我逐渐意识到:每个人的想法确实不一样,你要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而且,以我的生活状态和我的喜好,去判定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群人的思想状态、审美偏好,并且判定她们因为跟现在时代风向不符合就是「落后」,这种行为本身非常不女权,非常傲慢,也不具有包容性。
如果真的关心女性,关爱女性的话,我应该拥有更大的包容性,去理解她们想要什么,去理解不同的女性。男性先放一边,先不用我理解。我要去理解不同女性的生活处境,理解她们想要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然后去接受、认可她们的存在。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dd7ef4b1j00smkz6h003cd200u000k0g00id00c8.jpg)
女性在试管的过程中,吃的药、打的针里面全部都包含了激素,激素对于女性的影响又是非常「玄学」的。哪怕在女性月经前都会有pms(经前综合征),何况是做试管要打这么多激素呢。
我后来理解了,郝韵最后想要坚持不断地去尝试,并不完全因为剧本设定需要。事实情况是,这其中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和其它因素。以郝韵为代表的女性群体,或者比郝韵更想要孩子的女性群体,她们就是想要这么做。
当我有了心理跨越的那一步之后,后面的演出就会顺利很多。我想我批判了一下自己,然后就进步了一点,小小地进步了一点。
02
女性题材必须要「男女对立」吗?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a11778faj00smkz6b00twd200u000u0g006n006n.jpg)
制作人 金欢欢:
我希望它是一部人人都能看的喜剧
我们剧里面唯一的男性角色,虽然他不在舞台上,但是他时时都存在,他就是郝韵的老公。
这个人物,他非常具有男性的代表性,他在我们这个剧里面的形象到底应该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他应该更加有同理心,还是应该更加「渣」?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是有过讨论的。
我觉得在这个角色的塑造上,稍微体现了一些导演的「私心」,就是尽量减少男女之间的对立。
我希望它是一部人人都能看的喜剧,不分男女,不分老少,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获得一些东西。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大声去公开讲述和交流的话题,它应该有这样的空间和存在的必要性,这一点《好运日记》完美地达到了。
在每一次演出之后,特别是在我们前期的演出当中,会有很多观众对我们报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待,他们的期待往往是希望你「更尖锐」,希望你「更进步」,希望你更「对立」,或者是把女性塑造得更强。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70f9fbc9j00smkz6k002cd200u000k0g00id00c8.jpg)
我在早期面对这样的期待的时候,会有些困惑,有些摇摆。但是我想来想去,我最后很坚持的一点是:郝韵她就是个普通人,《好运日记》是一部非常现实主义的作品。
郝韵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或者女权主义者,不是一个领袖式的人物,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一个到了30-40岁中间的女性,要面临婚姻和生育小孩的现实抉择, 在现实世界里,像郝韵这样的普通人,是可以被「裹挟」的。
她在自己平凡的生活里,遇到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课题,虽然也没想得多明白,但她拼尽全力,攻克了难题。 她值得小小的表扬和自我夸赞一下, 但是真的不需要指手画脚和过多的期待。
要她改变世界、颠覆规则、引领其他人......这些都不在这个现实主义题材的讨论范围内。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8cdf3556j00smkz6e00s0d200u000u0g006p006p.jpg)
导演 何鸣晖:
如果要煽动,我不觉得很难,但这么做没有意义
其实我觉得我没有夹带任何东西,讲「私心」已经在讲对立了。我觉得反而是「公心」,是把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贡献出来。
说实话,关于这个部分(男女对立),我们是有一定刻意回避的。我们不认为这件事情我们有能力去探讨得很清晰。这个议题非常复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事件本身是一个更复杂的棱镜和万花筒时,我怕我们很有可能完成不了它。
我对它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不代表整个剧组的观点。当有另外一个性别在参与这部剧的制作,它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我带来「我的视角」。
其实这件事情当中男性也面临困境。 男性的某个部分何尝不是被规训的?
也许他因为很多原因,成为权力关系中的既得利益者,但他也因此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天性,他不能接受自己是可以软弱的,他不能接受自己是会害怕的,他不能接受自己是没用的,他不能接受自己是可以交流的。
我们把问题二元化,把它设定一个简单的困境其实是容易的。如果要煽动,我不觉得很难,但这么做没有意义。它会违背我们一部分的初衷。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f466a29fj00smkz6n001vd200u000k0g00g200ap.jpg)
现在很多脱口秀遇到的困境是,当你打开情感释放的窗口,却发现拦不住它背后的洪水猛兽。
你们觉得「郝韵」有被裹挟吗?以我接触到的资料和材料,「裹挟」已经是一个很文明的词,是个很温柔的词。在生育这件事情上,我们真的要往下挖,有一些内容我觉得没有办法在这里讲。所以当我们讨论一些不痛不痒的东西时,我其实是有点愤怒的。
但《好运日记》就是一个戏,它能够完成的使命很有限。
我们把这件事情放出来,讲明白,你感受到——我只能做到这个层面,我没有办法去承担更多的东西,这个可能是一部现实主义话剧和观众乃至整个舆论的边界了。
你一定要问我,我只能给你非常官方的回答,一切来源于真实。当然「真实」经过我们的主观筛选,我们尽力做这件事。但我们没办法给你人生的答案。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83d9abdbj00smkz6g0038d200u000u0g007o007o.jpg)
演员 康菁菁:
我们不能既要……又要……
我收到的反馈有两大类,一类就是非常喜欢,甚至说非常感谢,有这么一部「小而美」的作品把她们羞于讲的东西讲了出来,而且是非常大方的演绎。我确实演得不错。
前两周有两个妹妹,她们看完之后觉得,对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我表演做妇科检查时的片段,她们可能也没有生育经历,看到一个女演员在公开场合,用如此「直白」的动作和语言,以及戏谑的吐槽去表达检查中的痛苦和羞耻,让她们印象很深。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cb201c0fj00smkz6o002qd200u000k0g00id00c8.jpg)
还有一类就是表达了对我个人的欣赏,说「确实演得挺好的,虽然这个话题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也接受这样的反馈。我们接受理解的观众,也接受不理解的观众。
不管你是因为喜欢这个题材,还是因为喜欢看独角戏,还是因为喜欢看女性的戏,还是因为喜欢我,你愿意来看一下这个剧,并且从中感受到一些力量,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就够了。
每次演这个戏之前,我都会许愿,希望我可以好好表达出「郝韵」这个角色以及这个戏里所有的观点、对世界跟对生活的一些态度,通过我的表演给现场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一些力量,无论是感同身受的力量,还是启发的力量,或者快乐的力量都好。
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在大家听起来比较舒适的边界里,讲更多的女性力量的话题,尽可能涵盖到大部分女性成长的一生当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但确实就只能是「尽可能」,我们不能既讲一个试管妈妈的故事,再花很长的篇幅去讲不婚不育主义者的故事,这在戏剧上也不成立。
03 「女观众」和「男观众」
作为导演,何鸣晖经常在观看观众的构成和反应: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8cdf3556j00smkz6e00s0d200u000u0g006p006p.jpg)
男生观众有一些是来陪老婆的。
有些是有小孩的,甚至有一对夫妇我很肯定他们应该做过试管,因为很多「点」我看他们的反应就知道。还有一类,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进这个剧场,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一些(宣传)。
比如有的大姐,她有点懂剧里讲的东西,但是这可能跟她一生所接受的认知有所出入,她很认真地看,努力地吸收,我可以听到她心中有什么东西在萌芽。但是旁边的大哥,一般大概20分钟以后就开始玩手机。
不过年轻的男性观众接受度都挺高的。有一些会共情自己的妈妈,有一些也是跟女朋友在一起以后走进剧场,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倾向,他明白了女生在某个部分的感受。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a3315862j00smkz6q0038d200u00190g00g200o3.jpg)
当剧场里面都是女观众的时候,气场会特别好,非常「走心」。在那80分钟里,康菁菁就是「神」,不过这么说有点夸张,因为那个场域是大家共同制造的。
但如果剧场里有一些男性观众在,不是所有女性观众都会那么自在,有一些女观众会因此有一点点「边界感」。那个东西是非常微妙、无意识的。
我们也观察了很多场才认识到:如果这场男性观众多,那女生会更收敛一点,她的哭和笑就没有那么放得开。
现在进剧场的年轻女孩会更多一些,她们的观剧习惯更固定。但是她们在《好运日记》里,看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我很希望她们来看,我觉得会让她们对代际沟通和科普有更多了解。我们也希望能有一些已婚已育的人群来看——很不幸的是,他们很忙,他们要带娃。
回到我身上,《好运日记》对我的意义是,我开始能够审视自己。有很多的脆弱,我也可以分享了,有很多的情感,我也可以承认了。
《好运日记》的剧场,是一个你可以把情感拿出来,放在和大家一起的地方,它不是人生课堂,不是金句仓库。
所以大家还是要来线下看戏,因为我们说「体认」:要有体验,才有认知。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0f3f23f9j00smkz6r003bd200u000k0g00id00c8.jpg)
《好运日记》虽然是一部关于女性的戏,但它是做给所有人看的,不管是男观众还是女观众,相信都能从中获得感动和力量。
像导演何鸣晖说的那样:
「这部戏更大的任务就是把情感说出来,它可能不像你常规认为的那么『有用』,它可能没有用,但是它说出来了,它会让我知道,你在那个地方、那个时候感觉到了什么东西。
「在冰冷的手术床上,你觉得人生从来就是孤单的,当一个不认识的病友握住你的手,这才是人间唯一的温度。」
而对女性来说,因为「羞耻」而被遮蔽的,因为「沉重」而被回避的,从未说过的话,如今得以表达和讨论,本身就弥足珍贵。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b093eb09j00smkz6r002ud200u000k0g00id00c8.jpg)
当下金句流行的今天,人们热衷制造宏大叙事的口号,《好运日记》却反其道而行之,聚焦于个体视角,让一个真实的女性站在观众面前,去讲她「做试管」的故事,讲她的喜怒哀乐。
回到标题。
对「做试管」这件事,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看待的方式。而戏剧的责任,只是把这件事准确地、诚实地「说出来」。
你可以理解她,也可以不理解她。你可以讨论她,也可以不讨论她。
只是,「过来人」希望我们能「笑着」面对它。
文章整理丨Saenar
编辑丨摸戏校尉
剧照来自主办方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07/bcb63bbfj00smkz6s001cd200u000awg00it006t.jpg)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加入「剧焦粉丝群」,加小编微信:bkgz001,拉你入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