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南方省份都是大户,开国将帅占到了绝大部分,而北方省份,出的开国将帅就少得可怜。
以山东为例,在1955年授衔时,没有元帅,没有大将,没有上将,直到中将里面才出了三位:孔庆德、孙继先、刘兴元,这对山东这个革命大省来说就太少了。
那么,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咱就来说说。
1955年的授衔标准中,红军时期的资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元帅、大将、上将,基本上都是在红军时期就担任过重要职务,相当于创业元老。
光是这个条件,山东人就很吃亏。
红军的活动范围基本上都是在南方,一是因为南方近代工商业发展较好,接触先进思想较多,保守势力相对北方较弱小,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是因为在北伐战争中,我党的运动尚未在北方地区广泛开展,就因反动派的叛变而遭到严重打击,无力再向北方发展组织。
因此,北方人接触进步思想的机会要远比南方小得多,尤其是山东,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张宗昌、韩复榘等反动军阀的镇压,山东人参加红军的机会不是很多,大多数人都是参加的北方军阀部队,比如冯玉祥的西北军。
比如那三位开国中将孔庆德、孙继先、刘兴元,就都是先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后来才跟着部队起义,加入了红军。
(图:孔庆德中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距离。
因为红军主要在南方活动,南方人在家门口就能参加红军,非常方便,而北方人要想参加红军,就要千里南下,走很长的路,光是路费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要知道,参加红军的大多数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钱让他们出远门。
所以,1955年授衔时,山东人之所以出的将军少,并不是战功不高,贡献不大,而是因为在红军时期的资历普遍不高,评衔很吃亏。
比如胶东军区副司令于得水,是许世友的得力助手,也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因为在红军时期的资历太浅,只被授予大校军衔,连许世友帮他争取都没用,就是因为在参加红军的资历上太吃亏了。
反观1988年授衔,山东人就占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共17位上将中,有4位都是山东人,占到了将近四分之一,包括迟浩田、李耀文、刘振华、王海,另外中将、少将的数量,山东人也都是举足轻重。
为什么会造成这个现象呢?同样也是因为形势使然。
建国后,重工业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也集中于东北,更容易接触到国防建设的核心工作,而山东人,就是东北地区高层的主力。
另外,在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等,都是举国之战,没有地域之分,因此吃苦耐劳的山东人就脱颖而出,立下了很多功勋。
因此,在1988年授衔时,山东人占据重要位置,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说,不管是1955年授衔,还是1988年授衔,各个省的人数多少,都是有着历史原因的,就不要再争来争去了,更不要“地域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