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于1966年的《放大》是一部非常适合无聊时打发无聊的经典文艺电影。影片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瓦妮莎·雷德格瑞夫、莎拉·米尔斯、戴维·海明斯、周采芹等主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抛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大臣约翰·普罗富莫与应召女郎的丑闻,美国肯尼迪总统遇刺,“摇摆伦敦”“骨肉皮”等英美政治文化背景,从现在的视角看,它也是一部很独特、艺术性很强且迷人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摄影师厌倦了他谋生的时尚摄影,时常会带着他的相机在穷街陋巷里寻找摄影灵感。在一次时尚摄影工作完成后,男主因为无聊逛到了一个公园,被一对年龄差距很大的恋人吸引了注意力,然后拍摄了一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照片中的女孩想方设法向他索要底片,但他始终没有把底片交给女孩,而是在一个无聊的时刻,将它们都冲印了出来。在冲印照片的过程中,男主发现照片中的异样,放大之后,发现那是一把枪的枪口,把所有照片冲洗之后,男主还发现了一个似乎是枪手的男人隐藏在公园的树枝中。

而冲印底片的情节设计也就成了影片的点睛之笔,迅速将影片的叙事基调切入悬疑惊悚片的情境。之后的情节就是男主发现他可能通过自己的相机和镜头记录了一桩枪杀案,他急迫地打电话给女孩,发现女孩留下的是假号码,然后他试图向朋友倾诉,沉迷于狂欢派对的朋友却心不在焉。内心不安的男主深夜返回了公园,看到了照片中的男人躺在了花园里。

震惊又不知所措的男主开始了深夜的游荡,而影片通过男主的游荡情节呈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伦敦文艺青年们的颓废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非常具备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深度的情节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群曾在影片开场出现的涂着白脸的年轻人恰好与男主一起在清晨来到了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的两个涂白脸年轻人走进网球场,开始打球,他们发球、挥拍、接球,每一个动作都郑重其事,但尽管他们没有球拍也没有网球,而球场外的涂白脸年轻人们也专注、投入地看着他们“打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球场中的一人示意男主捡起打到场外的假球时,男主配合地参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艺电影可能是最容易被过度解读的影片类型了,因为它有大量的不确定意象,天然适合千人千面的触动与解读。就像,影片结尾所诠释的存在与虚无到底该如何定义。如果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看了一场精彩激烈的网球对决,那球场上有没有球拍与球还重要吗?如果只有男主一个人觉得自己目睹了一桩谋杀案,那这场谋杀是否真的存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体看,《放大》这部影片没有明显的故事脉络,也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整部影片初看像一部对男主生活轨迹的记录。在男主的生活中,只有他拿起相机,奔忙于暗房时才是鲜活与充满魅力的。其他时刻的男主就是一个喜怒无常、百无聊赖的文艺青年。

比如,当男主发现自己镜头意外记录的谋杀后一改漫不经心的生活态度,开始试图寻找事情的真相与未来。而一番无果的求索,在结尾的虚假网球中又将男主拉回到无聊重复的节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