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见成为可见,不可能成为可能,不可解成为可解,这是科学穿越未知边界之魅力,亦是创新颠覆过往传统之手笔。
卓越科学,创新致成。创新是第一动力,怎样孕育更多“核爆点”?科学是全球语言,如何同向而行共建生态?
无疑,对于这样的叩问,10月27日下午闭幕的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是一次探索之旅。
它没有预设路径,但其提供的与大师“过招”、跨学科交流的沉浸式体验,如同行走在山谷,必有回响。
它亦没有标准答案,但其不忘“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使命,七年来从“溢出”到“出圈”,“中国声音”在国际主流科学界中愈发清晰。
【与大师“过招”学什么】
“当你排队取咖啡时,一回头身后竟是一位诺奖得主。平时我们极少有机会告诉某位科学家,自研究生起就一直在论文中引用他们的观点。与他们的互动让这个论坛如此与众不同,它将曾经遥不可及的偶像变成了现实中的合作者和人生导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青年科学家徐升说,今年是他第四次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这是他参加过的最高级别科学会议,每次都深受启发。
青年科学家和大师“过招”。赖鑫琳 摄
一些科学大师虽然过了创新的最好年龄,但与之“过招”,重要的是学习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格局,以及光环背后不同寻常的努力。
本届论坛“科学T大会”联合主席、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曾因为发现一种理论上不可能出现的“准晶体”而饱受质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想要创新的年轻人,他的建议是:“如果发现一些奇怪的东西,不要让它消失,找出它是什么。像罗威纳犬一样:咬住别放!”
一片荷叶也能带来创新灵感?本届论坛物质科学大会上,欧洲科学院院士、比利时那慕尔大学终身教授苏宝连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刘开辉都提到,他们深受荷叶的启发——前者制备出了高传输和扩散性能的氧化锌材料,后者则想到了制备单晶铜的新方法。
2013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菲尔·巴兰,形容自己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读博士时像“海豹突击队”严酷地训练。尽管研究所就在太平洋旁,而他直到科研课题有眉目后才第一次去了海边。
正如本届论坛生命科学大会联合主席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竺所说,“真正的创新既发端于强烈的好奇心,敢为天下之先,又依靠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滴水石穿的韧劲。”
【最生机勃勃的一幕】
“年轻人别害羞,我需要你们的问题。今天的一个创造性提问,也许会影响5年后的世界。”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出现在本届论坛青年科学家大会上。
青年科学家最富有创造力,但亦最需要扶持。
在徐升看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真正做到了跨学科交流,让青年科学家受益良多。在这里,生物学家可以与物理学家讨论未来的突破,工程师可以与化学家展开合作,“这就像一个科学盛宴,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本届论坛首次开放公众参与通道,并为各高校、科研院所定向开放现场参会名额。青年科学家大会上,一位刚从斯坦福大学留学归来、就职复旦大学的青年科学家,本以观众身份“围观”,最终忍不住下场,在外圈参与了讨论。
以青少年为主角的“科学T大会”,今年已是第五次举办。100位青少年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围桌而坐,并把最想表达的东西写在桌布上,成为最生机勃勃的一幕。
“科学T大会”桌布论坛。赖鑫琳 摄
和传统观念中最优的“A型学生”相比,本次“科学T大会”联合主席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郑泉水,更关注“X型学生”——对创新有很强信念感但往往比较孤独,“我们致力于在中学阶段就发现他们。”
就读暨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邹一鸣,已是第五次参加“科学T大会”,不过今年他的身份是志愿者。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化学家,他最心爱的笔记本已经收集了两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瑞·夏普利斯、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以及知名化学家、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杨培东等人的签名。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些“科学的种子”也许会发芽,我们静待花开就好;但即使没有走上科学道路,相信这也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特别经历。
【上海,感觉到空气中振动的能量】
“很喜欢上海的高能量氛围,这座城市令人兴奋,可以感觉到空气中振动的能量。”尽管第一次来到上海,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获奖人杰瑞米·内森斯,对上海的印象却如此感性。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创设于上海,面向全球颁发。它对标世界最高学术水平,致力于表彰那些已经获得重大发现、尚未得到顶尖国际科学奖项垂青的杰出科学家。其影响力正稳步提升,今年吸引了全球范围更多科学家参与推荐和评选。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门口的雕塑。黄海华 摄
在上海临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门口,有一个群雕(见上图)让人印象深刻——几个人一齐迈着大步向前走。当今“大科学时代”下,科学研究范式正发生深刻变革,人类社会若要“迈着大步向前走”,唯有科学和创新方能破解共同发展难题,而国际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编 辑 | 秣 马
实习生 | 史新雨
责 编 | 小 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