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冬,地处赣南、闽西一带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随着主力红军的踏上长征之路,留守在这里掩护主力突围红24师、还有江西、福建、闽赣、赣南四大军区地方红军独立团、独立营、游击队等地方武装约3万余人,为了牵制敌人快速对长征红军主力追击,减轻战略转移的军事压力,面对重兵的层层包围,环境险恶,粮食短缺的环境,发扬百折不挠的意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用鲜血和生命,在这条铺满血与火的道路上,写就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当时,老蒋叫嚣着“斩草除根”还配务所谓的“铁桶计划”,调集重兵就从北、东、西三面地毯式搜索进攻,短短一二个月时间,当时根据地的核心县城和重要圩镇,全部被敌人占领,留守红军压缩在以于都井塘村为中心的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四县交界处狭小的“三角地区”,同时,四面八方的敌人以堡垒封锁政策将苏区分割为许多小块,包抄过来,坚守的这支队伍面临的是全军覆没的危险。
面对极其严峻的军事形势,留守红军领导人电请中央急电指示,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将部队化整为零,决定进行分散突围,具备分成九个方向向外突围,占领山地,灵活机动,伏击袭击,出奇制胜开展游击战争,史称“九路突围”。然而,这注定是一场血与火的征程,这九路队伍除了少数从敌人各部的缝隙中成功突围出去,保存了一部分革命力量和重要领导骨干,加强了各游击区的领导,充实和扩大了各地红军游击队的队伍,为最终胜利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九路突围大部分是损失惨重,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支是由时任赣南省委书记、军区政委阮啸仙、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中央政府办事处副主任梁柏台率领的第八路2000多人向赣粤边方向突围。队伍从于都上坪山区出发,经过一道名叫牛岭的重要关口时,遭到了驻扎在这里的敌人伏击。
牛岭,位于赣县韩坊上岭村与于都祁禄山镇马岭村交界处,是一个四面青山环抱,地势比较开阔的小盆地,因盆地西边一山形似一只大水牛而得名。地处深山大谷,南边一条小迳翻越马岭坳连接于都马岭、小溪和祁禄山;北面一条 10 里长的山谷连接赣县南边的小坌、韩坊和信丰县。四周群山环绕,有的山岭由花岗岩组成,高峻挺拔,险峰削壁。这种深山长谷的地势,形成重要的战略和战术关隘,向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
战斗打响之后。敌人凭借优势兵力和堡垒群,以猛烈的火力交叉射击,弹如雨下。接着,堡垒后面的敌军像疯狗似地猛扑过来,将这支突围部队拦腰切断,部队只能各自为战,虽然红军十分勇猛,重机枪连占领了制高点,以猛烈的火力压住敌人,其他突围战士,将一个个手榴弹投向敌群。机关枪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在山谷中回荡。突围部队的先头队伍,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如龙似虎,猛打猛冲,但由于没有后援,加上士气低落,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很多同志倒在血泊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牺牲。而敌人越打越多,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四面是敌人,到处是枪声,这里喊捉,那里喊杀,损失惨重,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危急时刻,政委阮啸仙命令重机枪连从侧背袭击敌人,另一部则从西面斜刺冲杀过来,敌人发现了他杀开一条血路突围的意图,赶紧集中火力,封锁最重要的隘口,子弹像飞蝗一样,落在阮啸仙的前后左右,但他毫不畏惧,一边指挥队伍狙击敌人,一边率领战士匍匐前进。就在此时,阮啸仙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这位早期农民运动先驱、红军的杰出领导人壮烈牺牲,时年38岁。
这时战斗越来越激烈,担当突围部队后卫的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被强敌分割包围,他率部拼死抵挡敌人,在血战中,刘伯坚左腿中弹,昏了过去,警卫员谢有才冒死背着他突围。当刘伯坚慢慢苏醒来后,对警卫员说:“谢谢你,你不要管我了。赶快突围出去,多突围一人,就是给革命留下一份力量。”但警卫员还是冒着枪林弹雨继续突围,不幸的是,这支部队最后弹尽粮绝,又没有后援,刘伯坚不幸被俘。
刘伯坚曾经担任过红军军委秘书长、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是红军的高级将领,敌人曾经悬赏五万大洋抓捕他,他的照片还被发到各处的国民党军队中,因此他被抓住后,很快被认了出来。敌人欣喜若狂,敌人想通过刘伯坚瓦解红军的战斗意志,所以就想劝降他,劝他办理脱党手续,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吐露一个字的情报。敌人为了“炫耀”所谓胜利,故意押着负伤带镣的刘伯坚,在大庾县最繁华的青菜街(如今改称建国路)走过示众。刘伯坚气宇轩昂,使路旁的人们敬佩不已。后刘伯坚在江西大余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这次激烈战斗中,中央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副主任(陈毅为主任)梁柏台左臂重伤,行动困难的他只好隐蔽草丛,准备等到天黑再行突围。不料,敌人像梳子似地搜索着山上的角角落落,一头头虎狼似的军犬扑向一位位隐藏着的红军战士。当一头高大的军犬嗅到梁柏台隐蔽的地方,“呼”地一声直扑过来,重伤的梁柏台正想举枪瞄准,军犬就狠狠地咬住了梁柏台带伤的左臂。梁柏台奋力搏斗之时,敌军已经闻声赶到,终于抓住了血肉模糊的梁柏台。被捕后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于半个月后从容就义,这位红军高级干部,时年36岁,兑现了他生前“为革命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光辉誓言。
红军悲壮的牛岭突围,这支队伍从出发时二千余人,突围到粤赣边时,仅剩80余人。尤其是三位高级干部的牺牲,更令人痛心疾首。敌人为了邀功,当时的《国民日报》刊登消息吹嘘:本月六日,在罗坑、金沙、石寮、牛岭一带,我部迭奏荣功,与敌激战三日,敌凭险抵抗,以图最后挣扎,我部奋勇围剿,将残帮全部解决,查是役缴获枪械五百余枝,俘敌七百余人,中有高级干部刘伯坚、梁柏台等。
当年“围剿”红军使其遭受重大损失,并牺牲三位高级干部的国民党部队,便是国民党粤军第1军第2师,师长名叫叶肇。不过,自从与红军打了这次所谓的“大捷”之后,加之他会邀功,很快他就晋升为军长、集团军总司令,军衔也由上校变成了中将。
叶肇,曾名叶赓泮,字伯芹,1892年出生于广东新兴县六祖镇水湄村,少时在村里私塾读书,学习成绩很好。 民国之后他选择弃文从武,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第五期,在那里接受基础的军事教育。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北武昌的陆军中学,期间因成绩优秀保送到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之后参加参加了北洋军,在旧军队中当排长、连长。后回到老家广东,在粤军中任团长,期间因为他围剿红军有功,很快就晋升为旅长、师长。特别是在第五次“围剿”及追击留守红军时期,叶肇更是不遗余力,牛岭一战使我一支突围部队全军覆没,还使三位高级干部牺牲,受到了老蒋的嘉奖,并晋升为中将军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叶肇率领66军奔赴抗战一线,66军名义上是隶属中央军序列,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军维持着相对独立的地方军事力量。保持着浓厚的地方色彩该军由159师和160师组成,采用当时标准的2旅4团制,每个师下辖2个步兵旅,每个旅又下辖2个步兵团,全军总兵力达2万余人基本上是广东人,所以称粤军。在装备方面,66军虽然不及中央军,但在地方军中仍属上乘。每个师配备有山炮营、工兵连等技术兵种,步兵部队也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轻重机枪,战斗力是当时地方军的佼佼者。
叶肇率领66军北上抗战的第一程是淞沪会战,所部本来被安排在上海外围的重要屏障吴福线布防,这条防线是原本已构筑了部分防御工事,按照战前计划,66军需要在此完成剩余工事建设,并熟悉地形地貌。然而,刚抵达驻地,又接到紧急命令,要求立即赶赴淞沪主战场,负责刘行一线。没有想到此时的日军已经在淞沪战场投入了大量精锐部队,通过摸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作战模式:先是舰炮和陆炮的猛烈轰击,继而航空兵的狂轰滥炸,跟进步兵夺取阵地。
日军这一立体化的现代战争模式,对66军阵地展开空前规模的攻击,密集的炮火将防御阵地夷为平地,此前从未遭遇过的66军在毫无掩体的情况下,按照传统战法组织密集队形反击,结果遭到日军机枪火力的严重杀伤,但广东子弟依然死守阵地,与敌人展开肉搏战。66军在淞沪会战短短半个月时间,战损统计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人员方面,伤亡军官296人,士兵7238。装备方面,山炮3门、平射炮8门、迫击炮4门、重机枪45挺、轻机枪312挺、步枪2866支、驳壳枪339支。全军损失近半战斗人员,总兵力仅剩1万余人,两个师不得不缩编为两个旅,被迫退入南京城,然而,更大的厄运是等着进入南京城的这支部队。
1937年12月初,日军完全包围南京,担任紫金山至中华门一线的防御任务的66军遭受日军全方位、立体式、覆盖性攻击,虽然全体官兵坚守阵地,直至弹尽援绝,随后奉命突围,66军被分配到第一突围梯队,负责为后续部队开辟突围通道,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因为日军在南京外围已经构筑了多道封锁线。叶肇率部采取正面突击的战术,采取"三三制"战术,即每3人为一组,轮流掩护前进,这样总算冲出了南京城。
由于突围时间都趁着夜色,各部混乱中各自为战,在突围过程的混战中,作为军长的叶肇与部队失散,天亮时到达汤山附近,一数身边只剩下12人,而且这一带满山都是在这里等着抓残兵的日军,他只好带着10几个弟兄趴在山上躲藏,昼伏夜出。直到傍晚时分,大家饥饿难忍,准备到山下的村子找东西吃。结果刚一下山就被一队日军发现,遭遇战中大家又被打散各自逃命,12人的队伍只叶肇和参谋长黄植南两人。
看来再拼是不行了,两人一看身上的黄呢将官服装,深感到这样的装束更容易被日军发现。他们到一农户家,用高价买来两身普通的农民衣服,混进逃难的人流艰难地前行,看看自己身上的装束,叶肇和黄植南又互相看了看对方的脸,污浊不堪,在逃难的路旁发现了一堆番薯皮,是附近的农民丢弃的。一天一夜水米未进饥肠辘辘两人根本顾不上将军的体面,蹲在那里就往嘴里塞。
走着走着,迎面来了一大队日军,两人想躲避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跟着人群走,幸好这股日军是来拉夫的,而一队年老体弱的难民,相对年轻,身材算高大,称自己是伙夫的叶肇和黄植南被日军看中了,拉出来给日军当挑夫。一个日本兵端着刺刀说他俩:“你们好好用力的挑,皇军优待大大的!”接下来的日子,叶肇给日军挑水做饭,运送弹药,干一些杂活。途中叶负背行李,跟日兵前进。
时间一长,做了俘虏成为挑夫的叶肇,日军的管理人员一看他的确是其貌不扬,也不像当官的,慢慢地对他的看管放松,晚上驻宿,他睡在草堆上,没有守卫,堂堂军长出身的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哪受过这样的罪呀。就在日军没有注意他的时候,他趁机成功逃脱了。叶肇逃返广州以后,还在各处广东军官佐作了“南京突围”的报告,对于冒充伙夫,背敌人行李,描绘得有声有色,手舞足蹈。由于他的这一特殊经历,逃出来的叶肇职务很快得到晋升,担任9集团军副司令兼28军团军团长(比军长大一级,一般辖两个军或超过一个甲级军人数的部队)。
随后,叶肇率领部队又参加了江西的南浔线作战,在德安、庐山脚、万家岭等处与日军激战,还有武汉会战,都取得了一些战果,又升为集团军总司令,就在他升官的第二年桂南会战中,日军由南宁调集兵力,准备从永淳渡河向我左翼包抄,上级命令叶肇率部赶去永淳布防,阻止敌人此种企图。,肇错误地判敌不会从这进攻,而迟迟未开拔,当发现敌人部队已越过永淳河向宾阳进迫时,才赶赴截击。但敌人主力已迫近宾阳,我后方战局大受威胁,军心惶慌,秩序紊乱,部队纷纷向武鸣、忻城溃退,沿途受到敌军追击和敌机空袭,损失惨重,导致桂南战役惨败。
此役之败,老蒋可谓是如坐针毡,因为他得到情报,迂回攻击的计划在攻击前进中再占昆仑关,调集重兵一口气攻占桂柳地区进逼贵州,沿柳渝路直下重庆,他想想都是一身冷汗,甚至想好要迁都西康的打算,吓得够呛老蒋他开出抗战史上最大最多一张“罚单”: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督促不力”从一级上将降为二级、军委会政治部主任陈诚因“指导无方”从一级上将降为二级上将,第37集团军司令叶肇,以“抗命避战,贻误大局”被撤职扣留移交军法处,并判刑三年,后因人保释才免牢狱之灾,从此再没有机会率部上战场。第38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以“优柔寡断,未能挽回战局”被撤职查办,同时又撤了三个军长和三个师长的职,叶肇66军的番号被撤销,所幸当时日军进攻川渝的计划取消,要不然历史还可能改写。
叶肇虽然判了刑,但到了解放战争期间,面对我军苍鹰搏兔的凌厉攻势,老蒋一败涂地,军队大多起义,大批将领放下武器投降,根本无人可用,便又想起这名一贯与我军着对的叶肇,命其为粤北“清剿”司令、广州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兼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不识时务,不自量力的他梦想咸鱼翻身,欣然受命,率领数万地方部队对抗革命武装。
当然,在我军势不可挡的南下进程中,妄图阻挡这一进程,注定是螳臂当车,广州胜利解放,叶肇率600余残部窜回老家新兴,后又流窜到云浮西山。指望利用老家熟悉的环境和人脉在这一带打游击,亲信部队都化装成便衣,穿着纱绸衫裤,每人都有两三支手枪。叶肇还有无线电台,驻西山龙湾、木家、双垌等村,那时国民党的飞机空投枪枝、弹药、衣服、光洋,每到晚上的时候,他们在一些山头点着火,飞机空投东西下来,都丢到石河,下面的人接应藏起来作为军费补给。
叶肇的老家打游击只是短暂的一二个月,随着我大军对残匪清剿工作全面展开,手下的所属残部全被歼灭,接下来我军的重点工作是生擒叶肇,挖地三尺也要找出他的藏身之处,大军将他可能藏身的地方都围得水泄不通。要承认的是,叶肇的确是比较机智,东躲西藏数个月之久,后来打听到有位名叫周陈的村民,偶尔会做点土产小生意,有条驳艇送乘客到大轮渡。
年底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叶肇孤身一人打扮成商人找到了周陈,表示要搭乘驳艇,周陈一看他是本地人,说着本地口音,且其貌不扬,尤其是给出的价钱很高,不知道叶肇的身份的周陈爽快地答应了。随后,叶肇便上了周陈的驳艇,当时一同上船的还有周陈的合伙人周辉、的堂兄周木荣以及一位名叫孔庆德的帮工。周陈等人开着驳艇将叶肇送到了南江口码头,叶肇走上了一艘停靠在码头的轮渡,后乘坐轮渡逃离了大陆。
叶肇被周陈的驳艇送走之事,很快被我军搜捕人员侦知,没有多久,村民周陈、周辉、周木荣、孔庆德悉数抓捕归案,当得知他们刚刚送走的乃是国军中将叶肇时,四人同时懵了,四人逮捕后押送到广州进行审判,后来又送回南江口,执行枪决。刑场上,周陈等人大声喊冤,就在马上行刑那一刻,有人大喊“枪下留人”,对行刑人员说“可以证明那晚周木荣并不在场”。于是,周木荣捡回了一条命,不过其他三人就没有这么好运了,他们当即被执行了枪决。
叶肇逃离大陆,害死了3位好心的老百姓,使三人家破人亡,也许是老天惩罚,叶肇此后一直郁郁寡欢,1953年,他便因病去世,时年61岁。值得一提的是,唯一幸存下来的周木荣,直到2002年才去世,活了96岁,他一谈起这事,都心有余悸,还称叶肇是扫星,这是当地人认为是不祥之兆,可能会带来灾难或厄运那种人。
往事如烟浓复淡,出生便波折揽。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硝烟散尽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叶肇一生的“行状”,早年虽然与红军着对,使我3位高级干部牺牲,逃跑时又给三位普通村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他在抗击外敌作战坚毅果敢,信念坚定,有谋略,有勇气,依然成为后人敬仰的抗战英雄。如今,老家的人还保存了他的故居,叶肇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儿子分别叫叶允文、叶允武,定居美国。后来他的儿女听说老家保存了叶肇故居,还特地专门从美国回乡寻根问祖,一时感慨万千,依依不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