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10月28日,年代剧《小巷人家》开播。这部剧以苏州棉织厂家属区的两家人家,从1978年恢复高考开始,在几十年的时代大潮中,以孩子们的命运发展为主线的故事。这部年代剧充满了烟火气,80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不禁让人想到了那个难忘的年代。
图1:《小巷人家》海报
10月28日,年代剧《小巷人家》开播。这部剧以苏州棉织厂家属区的两家人家,从1978年恢复高考开始,在几十年的时代大潮中,以孩子们的命运发展为主线的故事。这部年代剧充满了烟火气,80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不禁让人想到了那个难忘的年代。
年代剧一直都是很火的题材,这些年来也不乏相当经典的作品,如《金婚》、《人世间》、《父母爱情》等,这些脍炙人口百看不厌的经典,共同点就是讲述普通人在时代大潮中的柴米油盐悲欢离合,如果掺杂了太多高大上的正能量,反而会使得原本让普通观众所熟悉的烟火气变了味。
这次的《小巷人家》就是相当成功的佳作,所以播出才两天收视率就破2,豆瓣评分也高达8.2分,好评如潮,甚至被称为今年的黑马大剧、
这部剧通过庄家、林家家长里短的故事,将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诸如恢复高考,福利分房、知青返城,知青子女落户,个体经济,星期天工程师,停职留薪等等等,都有机融合在各种故事中,满满的时代气息,几乎瞬间把观众拉回到了80年代。
图2:《小巷人家》海报
那些早已淡忘的时代词汇,在剧中重现,一下子就勾起了很多回忆。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词汇,对于90后、00后来说,基本上就是闻所未闻的。
比如说定量,就是粮食定量,计划经济年代实行粮食配给,每人每月根据性别、年龄、工作性质,给予一定的粮食配给,发给相应的粮票。上海1970年代从事重体力劳动者的每月粮食定量是44斤。凭粮票可以到粮店里平价购买粮食。这个定量不能保证敞开吃饱,但七八分饱还是有保证的。当然,黑市上也可以高价买到粮食,但黑市不但价格高,而且有风险,一旦被发现可能会受到罚款、拘留等处罚。所以一般不到万不得已,很少会去黑市上买粮食。
在剧中,初中生庄图南每个月的粮食定量是28斤,老周记忆里,当年上海初中生的粮食定量是32斤,这显然是为了保证青春期孩子发育时的热量摄入。一个月32斤,差不多一天一斤粮食,这可是还没有煮出来的生米重量,今天看起来,简直是非常惊人的,现在普通人家一个月也吃不到30大米。但是在那个年代,一天一斤都不够吃。原因很简单,油水太少,所以就特别能吃饭,一顿吃半斤的都很常见。
图3:全国粮票
这就说到了粮票,不但到粮店买米要粮票,就连所有的食品,从饮食店里的包子、面条,到点心店里的饼干、点心,都需要粮票,买一斤包子就要一斤粮票,光有钱是不能买的。
粮票还分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地方粮票是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发行,仅限于在本省范围内流通。全国粮票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在全国范围流通。主要是提供给出差到其他省市的人员使用,用自己订量的地方粮票根据出差时间长短从单位换取全国粮票。所以,全国粮食的含金量肯定要比地方粮票高。同样用粮票换鸡蛋,同样面值的全国粮票就要比地方粮票能换到更多鸡蛋。
说到地方粮票,上海粮票流传最广的段子就是竟然有面值只有半市两(25克)的粮票,这么小面值的粮票可以买什么啊?所以这就成了嘲笑上海人小家子气的经典段子了。这半两粮票就用来买一根油条时用的。
图4:上海的半市两粮票
除了最重要的粮票,还有副食品票,主要有肉票、油票、糖票,顾名思义,就是买肉买油买糖时需要的票。上海1970年代的肉票配给,是每人每月2元,当时肉价大约是0.9元,2元可以买两斤多一点的肉。1976年以后,不再是2元金额,而是改为每人每月两斤肉。
一个月才两斤肉,确实是很低的标准。所以油水明显不够。肉是有很多品种的,后腿肉、肋条肉、大排骨、小排骨……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首选必然是脂肪含量更高的肥膘肉,也就是俗称的大肥肉。当然这样的大肥肉,主要是用来熬猪油。所以,60后70后的印象里,熬出猪油之后的猪油渣,是儿时最美味的零食。尤其是当焦脆的猪油渣还残留一滴两滴猪油,在舌尖上爆浆,顿时浓郁的油脂充满了整个口腔,绝对是幸福的体验。
而要想买到肥膘肉,还得一大早就去排队,因为人人都想要买肥膘肉,去晚了就没有了。这在今天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天不亮就要去排队,而且买的竟然还是肥膘肉!不仅是肥膘肉,当时物资供应匮乏,稍微能看得中的鱼呀,鸡呀,甚至熟菜,都是需要排队的。
图5:当年的肉票
所以在菜场里排队就是每天买菜人的必修课。有时候一个人要排两三个队伍,就有了用砖头、菜篮子、小板凳来代替的办法。今天股市里有个术语“挂篮子”,就是从当年排队用菜篮子排队演化而来。
在剧中就有孩子们替大人排队,连林栋哲都希望长大了到副食品商店当个卖肉的,有了肥膘肉就可以利用职权便利,偷偷藏起来卖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而由蒋欣饰演的宋莹,对于80年代的期望就是:“少吃蛇瓜多吃肉。”她的这个愿望果然实现了,从1980年开始上海取消了肉票,只要有钱,就可以敞开买肉了。
那个年代,除了粮、油、肉等必需品都要票,可以说样样东西都要票。大到手表自行车,小到毛巾肥皂,甚至连火柴都是要票的。
图6:小到火柴都要有票
在《小巷人家》中,电视机票是着墨最多的。而1970年代末,电视机刚刚进入普通家庭,所以电视机票是非常紧俏的。由于不是生活必需,所以电视机票的数量很少,各单位都是用来作为奖励,奖给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宋欣就因为没有评上先进工作者,没有获得电视机票的奖励,就非常懊恼。
图7:电视机票
而那时的电视机,还都是9英寸、12英寸,那就是电视机荧幕对角线距离9英寸(约合22.86厘米)、12英寸(约合27厘米)。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太小了!当年一个楼里有一家人家买了电视机,往往邻居们都会去看电视,主人甚至还会准备茶水、糖果零食来招待,非常热闹也非常融洽。现在想来,这么多多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看这么小的电视,能看到什么?但在当时,这是最快乐的时光。
剧情就随着庄家、林家的几个孩子的人生经历,从中考、高考、恋爱、工作,一路铺展开来,非常接地气,就像是在身边发生的故事,不仅有戏剧冲突,更有着满满的时代感。
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蒋欣和出演黄玲的闫妮,两位女主非常出彩,将刀子嘴豆腐心,外表泼辣但内心善良的宋莹,还有内敛但又刚强,原则问题寸步不让,为了子女的利益而不惜和丈夫决裂的黄玲,塑造得极为成功。
图8:蒋欣扮演的宋莹和闫妮扮演的黄玲
两家人的男当家,林武峰(李光洁饰演)和庄超英(郭晓东饰演),这两人的性格也很典型,林武峰人情练达,尤其很会哄妻子开心;庄超英则是愚忠,又有着几分小知识分子的酸腐。同样也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这里有个硬伤,“超英赶美”是1958年大跃进的口号,能起这个名字肯定是1958年以后。而他的儿子庄图南1979年就中考上初一,应该是13岁。这样一算,难道庄超英八九岁就生儿子了?他应该是1940年前后出生才对。还有,庄图南的名字也有问题,“图南”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他应该是1966年出生的,那是个什么年代?怎么可能会取这么充满封建糟粕的名字?那个时候大都是取“卫东”、“卫红”这样充满昂扬革命斗志的名字。
当然,瑕不掩瑜,《小巷人家》是最近几年非常精彩的年代剧,已经好多年没有紧盯着追剧了。而且也让老周有了穿越时空,重回80年代的感觉。虽然是发生苏州,但距离上海不远,还是很相近相似的。
图9:《小巷人家》剧照,庄家和林家非常融洽地在一起吃饭
盘点一下,这些年来,京味的年代剧有《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山东青岛的年代剧有《父母爱情》,东北的年代剧有《平凡的世界》,甚至比连浙江义乌都有《鸡毛飞上天》,唯独没有以上海弄堂为背景的年代剧,确实很遗憾,期待会有一步经典的海派年代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