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投稿、交流、参与公众号管理、加入学习交流群请加微信zfwsjdzf

“麻醉药”和“麻醉药品”只有一字之差,现实中经常让患者傻傻分不清,甚至一些专业人士也可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存在较大的区别。下面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这两类药物。

概念不同

麻醉药概念

“麻醉药”是药理学概念,我们习惯称之为“麻药”,包括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是具有全身麻醉作用,能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引起暂时性感觉、意识和反射消失,骨骼肌松弛,以便进行外科手术的药物。全麻药包括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是一类以适当的浓度应用于局部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可使局部痛觉等感觉消失的药物。局麻药按化学结构不同分为酯类和酰胺类。

麻醉药品概念

“麻醉药品”是药品管理领域的概念,是指列入我国《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的药品,此类药物和“精神药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属于“毒品”的范畴,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和精神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需要被特殊管制。大致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麻醉药类,以及国家食药监局认定的其他容易上瘾成癖的药品、药用原植物和相关制剂。

成瘾性不同

麻醉药成瘾性

大多数麻醉药具备麻醉作用,但不会让人产生依赖性,不会让人成瘾。值得注意的是全麻药中的静脉麻醉药有一部分是“精神药品”,也就是被纳入我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药品,和“麻醉药品”一样,精神药品具有成瘾性和依赖性,例如静脉麻醉药“氯胺酮”、“咪达唑仑注射液”均被纳入我国第一类精神药品目录进行特殊管制。

麻醉药品成瘾性

麻醉药品易产生药物成瘾性,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精神萎靡、头昏乏力、流泪流涕、失眠焦虑、浑身不适等,患者会产生强烈的继续用药欲望,易导致药物滥用。

成分来源不同

麻醉药来源

大都属人工合成类,如乙醚、氯乙烷、普鲁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等。

麻醉药品来源

主要是从罂粟、大麻或可可豆等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如吗啡、可待因、可卡因、二乙酰吗啡(海洛因),四氢大麻酚等;以及人工合成麻醉性镇痛药哌替啶、美沙酮和芬太尼等。

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不同

麻醉药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

全麻药

全麻药的麻醉作用包括镇痛、催眠、肌松、遗忘、意识消失、抑制异常应激反应等诸多方面,但镇痛作用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不同全麻药的镇痛、催眠、肌松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其临床应用也有所差别。

全麻药的作用机制有各种学说,目前尚未有定论。代表性的学说有“脂质学说”和“蛋白质学说”全麻药的镇痛作用目前被认为与GABAA受体、NMDA受体、甘氨酸受体、阿片受体和神经元烟碱受体有关。

2

局麻药

局麻药能暂时、完全和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麻醉作用消失后,神经功能可完全恢复,同时对各类组织无损伤作用。局麻药的作用与神经纤维的直径大小及神经组织的解剖特点有关,不同的神经组织对局麻药的敏感性不同。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学说有很多,目前公认的是局麻药阻滞神经细胞膜上的Na+通道,抑制膜兴奋性,产生局麻作用。

麻醉药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主要是从罂粟、大麻或可可豆等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如吗啡、可待因、可卡因、二乙酰吗啡(海洛因),四氢大麻酚等;以及人工合成麻醉性镇痛药哌替啶、美沙酮和芬太尼等。

麻醉药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片类镇痛药,在药理学上属于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疼痛已有几千年历史,至今仍是最主要的镇痛药物之一。由于易产生成瘾性,因此绝大多数此类药品都被纳入麻醉药品品种目录进行管制。

阿片类镇痛药的代表药是吗啡,其镇痛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主要是μ受体)产生镇痛作用。

吗啡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枢神经系统方面:镇痛作用、镇静、致欣快作用、抑制呼吸、镇咳、缩瞳,其他中枢作用还有使体温略有降低,但长期大剂量应用体温反而升高;引起恶心、呕吐;此外还影响下丘脑调控的激素分泌。

2.平滑肌方面:减慢胃蠕动,胃排空延迟,易致食物反流,减少其他药物吸收;减弱大肠和小肠蠕动,延缓肠内容物通过,促使水分吸收增加,抑制消化腺分泌;引起便秘;治疗量吗啡引起胆道平滑肌收缩致上腹部不适甚至胆绞痛;降低子宫张力,延长分娩时程,引起尿储留;大剂量吗啡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或加重哮喘。

3.心血管方面: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治疗量吗啡轻度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减少心肌细胞死亡;因抑制呼吸引起脑血管扩张和阻力降低,导致脑血流量增加和颅内压增高。

4.免疫系统:抑制作用。

大部分阿片类镇痛药的药理作用与吗啡相似,作用强度或作用时长上会有所差别。

临床应用不同

麻醉药的临床应用

麻醉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手术麻醉,全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能产生较广泛的抑制,主要用于深部大手术;局部麻醉药能阻断周围神经末梢和纤维的冲动传导,主要用于局部小手术等。

吸入性麻醉药的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的相对安全的吸入性麻醉药有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等。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主要用于麻醉维持,七氟烷广泛用于成人及儿科患者院内手术及门诊手术的全身诱导和维持。

静脉麻醉药的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氯胺酮、丙泊酚、环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等。

硫喷妥钠为超短效巴比妥类,主要用于诱导麻醉、基础麻醉和脓肿的切开引流、骨折、脱臼的闭合复位等短时手术,因有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新生儿、婴幼儿禁用,支气管哮喘者禁用。

氯胺酮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对体表的镇痛作用明显,内脏镇痛作用差,但诱导迅速,对呼吸影响轻微,因此用于短时体表小手术,如烧伤清创、切痂、植皮等。

丙泊酚、环泊酚用于门诊短小手术的辅助用药,也可作为全麻诱导、维持及镇静催眠辅助用药。

依托咪酯为强效、超短效、非巴比妥类催眠药,用作诱导麻醉时常需加用镇痛药、肌松药或吸入性麻醉药。对心脏功能影响小,尤其适用于冠心病、瓣膜病和其他心脏功能差的患者。

咪达唑仑为苯二氮卓类药物,其原料药和注射剂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可用于危重患者作为静脉麻醉,也可以和镇痛药合用做静脉复合麻醉。

右美托咪定有中枢性抗交感、抗焦虑和镇静作用,可用于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行呼吸机治疗和有创检查,还可用于治疗时的镇静,也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及围术期麻醉合并用药。

局麻药的临床应用

局麻药的临床应用主要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区域镇痛这几种。临床常用的局麻药有普鲁卡因、苯佐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达克罗宁等。其中利多卡因是应用最多的局麻药,有全能麻药之称。

表面麻醉是将穿透性强的局麻药根据需要涂于黏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用于眼、鼻、口腔、咽喉、气管、食管和泌尿生殖道粘膜的浅表手术,常选用丁卡因或利多卡因。苯佐卡因也常用于创伤、痔疮及溃疡面止痛或皮肤瘙痒。

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溶液注入皮下或手术视野附近的组织,使局部神经末梢麻醉。根据需要可在溶液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减缓局麻药吸收,延长作用时间,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所分布的区域麻醉,常用于口腔科和四肢手术,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和布比卡因等,为延长麻醉时间,也可将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合用。

蛛网膜下腔麻醉又称脊髓麻醉或腰麻,是将麻醉药注入腰椎蛛网膜下腔,常用于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常用药物为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丁卡因、普鲁卡因等。其中罗哌卡因尤其常用于产科手术麻醉。

硬膜外麻醉是将药液注入硬膜外腔,麻醉药沿着神经鞘扩散,穿过椎间孔阻断神经根。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等。

区域镇痛: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及局麻药的发展患者提供了更理想的围术期镇痛的有效方法,通常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布比卡因、左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在区域镇痛中运用最为广泛,尤其罗哌卡因,具有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的特点,使其成为区域镇痛的首选药。

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

以阿片类镇痛药为代表的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主要是缓解疼痛,对多种疼痛均有效,可缓解或消除严重创伤和晚期癌症疼痛。

除镇痛作用外,不同阿片镇痛药还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应用,例如吗啡还可治疗心源性哮喘和减轻急慢性腹泻症状;可待因可用于剧烈干咳;哌替啶可用于心源性哮喘和麻醉前给药及人工冬眠;芬太尼主要用于麻醉辅助用药和静脉复合麻醉,或与氟哌利多合用产生神经阻滞镇痛,适用于外科小手术,亦可通过蛛网膜下腔给药治疗急性手术后痛和慢性痛,芬太尼透皮贴适用于中至重度癌痛患者;瑞芬太尼主要用于全麻诱导及静脉全身麻醉,也可用于术后镇痛和分娩镇痛。

麻醉药和麻醉药品的关联

麻醉药和麻醉药品最重要的作用都是镇痛作用,几乎所有手术都会用到麻醉药,而麻醉药品在部分手术的麻醉过程中也不可或缺。

前面提到或局麻药和阿片类镇痛药联合用于区域镇痛,为围术期镇痛提供了更为理想的选择。而全麻药和阿片类镇痛药在手术中也经常联合用于复合麻醉。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以达到完善手术中和术后镇痛及满意的外科手术条件,这是因为目前各种全麻药单独应用都不够理想,故常采用联合用药或辅以其他药物。

可见,麻醉药和麻醉药品虽然有很多不同点,但由于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痛觉消失,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一定关联。

麻醉药和麻醉药品分类及代表药小结

麻醉药分类及代表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醉药品分类及代表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人民药师在你身边

l参考文献: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供稿 | 老院药房 王文沛 编辑 | 宋鑫 审稿 | 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