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认为企业的政策影响力源于地方政府对其财税征缴方面的依赖。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天通过一个小企业案例来证实,即使没有高额财政贡献,只要迎合政绩需求,地方政府依然能为企业鞍前马后。
L企业信息:
1. 企业初期状态:L企业最初是深圳一家几百人的中型企业,主要生产出口外销电瓶车,未获得城市乘用电动车生产资质。
2. 产业政策背景:2010年A省出台“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三大产业。
3. 企业主动出击:L企业敏锐抓住契机,其老板积极与各级发改部门联系,宣传自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先企业,吸引多地政府前来招商,包括北京、天津等外地政府和A省三个地级市政府。
4. A市竞争心理:A市在A省经济总量排名靠前,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已有知名企业,急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作为,A区区领导新调任,也需政绩稳固地位,所以对L企业落户期望很高。
落户后的运作
1. 打消资质疑虑:L企业对政府强调参与工信部“经济型纯电动乘用车”产品标准制定,称工信部会放牌照,游说政府发展要抢先,前期投入大,只差最后工作,让政府配合。
2. 提升项目地位:2011年L企业申请到A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此后每年成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建设项目,提高在区域内的“显示度”,助力地方政府收获政绩。
政府吃饼
1. 政策扶持详情:在L企业无乘用电动车生产资质和上路牌照、高风险情况下,地方政府给出巨额优惠,包括数亿银行贷款贴息、土地零地价、地方税收两免三减半、地方零收费。2012年L企业注册资金1亿,仅这一年在A区项目就获各级政府4000万扶持经费。
2. 争取运营许可:地方政府努力向上争取新能源汽车在A区示范运营,开设专营店,允许在A区上路,每辆车补贴买家1.5万元,还通过多种途径帮企业打通关系,扩大上路范围。
要啥给啥
1. 政绩冲动影响:因强烈政绩需求,不仅当地政府,省市级政府都为企业“开绿灯”,A区官员承认政府想树政绩,与企业打交道没底气,企业要啥条件给啥条件,L企业仅派几人,政府包办其日常吃住,调动大量资源。
2. 政府承担压力:市区两级政府各部门为企业召开协调会,推动审批从简从快,省里面将企业项目立为重点,开绿色通道。如土地征收问题,A区工业用地指标紧张,为让L企业落户,收回已卖其他企业土地,虽土地证没办,但退款收回3000亩地,承受很大违约压力。
事事回应
1. 沟通协调机制:地方政府专门成立“项目指挥部”,区长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参加,驻扎在L企业项目部旁。L企业几乎每月与市里、区里有关部门开协调会。
2. 实际帮助内容:政府在基建报建、立项、资金申请等方面提供帮助,遇到问题就开协调会解决,包括“三通一平”问题、报批程序问题。同时,派出所专门在L企业项目中心驻点,企业建厂需要临时总装车间,政府帮忙找到,甚至企业厂门口路灯问题也因企业“显示度”高而得到解决,企业对政府满意度高,双方形成“互动”“相得益彰”的关系。
以上案例来自于黄冬娅《在体制内游说》
欢迎在各大平台关注我:
公众号:邓小闲之辩:原创文章;欢迎投稿;圈内咨询揭榜
小红书/抖音/微博:邓小闲koki
欢迎联系我微信,m61502202,好友申请请说明来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