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洞察:往往你越是牵挂什么,就越需要学会从中解脱,否则,它很可能成为你的枷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精髓,也是佛学最顶级的智慧。大多数人对其理解为:不应该依附或执着于任何外在的事物,而是让心自然地、不受束缚地存在和运作。这里对“无”的理解是“不去住”。而佛家倡导的“无”,则是“本来无一物,又有何所住”,是“无可住”。
对欲望无所住
你想要获得什么,就不要去索求什么。或者说,真正的善是无所求的给予,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付出。佛家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所住,生其心,即不执着于任何目的和结果。
一旦你对付出有了回报的潜意识,你的付出就瞬间贬值。“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不但道出了情感互动的秘密,更是揭示了生活中的因果律。
管仲曰“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范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都是高才大德在讲无条件给予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小到家庭中也是这样,无论是夫妻之间或是父母对子女的感情,都离不开一个核心概念——无私的爱。任何美满的家庭都是这样:无条件的信任,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给予。在职场上,过度计较自己的付出和得到的回报,会感到焦虑和不满。人际交往中,因为总是期待对方的回应、帮助和感激,会陷入不必要的烦恼。
现在网络上流传“仅退款”“薅羊毛”现象,是一种畸形的欲望,只图一时爽,作恶成本低,使整个群体口碑和产业结构变差,劣币驱逐良币,最后商家提供不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时,这颗欲望的子弹最终还是射向自己的眉心。
对欲望无所住,修得的果便是你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好,身边总是贵人不断,做任何事情都游刃有余,仿佛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来助你的。
对外相无所住
我曾对两个问题一直不得解:既然佛在心中,为何要兴修庙宇?佛说法四十九年,为何须菩提却说“如来无所说”?直到听到了一个小提琴家的故事才得解。说一个小提琴手演奏技艺非常高,却只能在路边乞讨卖艺为生,默默无闻。直到有一天,小提琴手被一位指挥家看中,被推荐到大剧院演出,结果一曲成名,天下皆知。所以佛法修行,也可借助假大空的东西,制造画面感、距离感,使世人通过这些外相的通道来接近真相,因为人都是远亲近疏的,所以庙宇是假,经书是假,世间万物一切皆空。
对外相无所住,需要提升思维维度,好比站在迷宫之上看迷宫,一切一目了然。工作中,想要升职,先把自己的思维放到总经理的职位,再去着手做好本职岗位。生活中,想要家庭圆满,先把自己放到一家之主的位置,再去审视自己的家庭身份,只有思想冲破云层,再看万物,必定无挂碍。
世间万相,不过光影交错,心灵不为外相所迷,方能见诸法实相。外相虽具化显现,诱人追逐,但终究如梦如幻,转瞬即逝。
譬如观赏山水,不拘于峰峦之峻美,溪流之潺湲,而在乎心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体会那份超脱形骸之外的宁静与自由。如此,心不为相所累,游刃于万物之间,自在无碍,达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的境地。
对过去和未来无所住
“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站在今天看过去,过去是一条唯一的路,或笔直或曲折,站在今天看未来,未来有许多条不确定的路,而你所站的今天,就是这条人生之路的分叉点。所以,当下的这一步,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你人生中最关键的时刻,不是你呱呱坠地来到人世的那一刻,也不是你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刻,不是你走向婚姻殿堂的那一刻,也不是你临终前嘱托后辈的那一刻。当下你在吃饭,就吃好饭,当下你在睡觉,就睡好觉,这就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下不做好,待到人生的某一刻,回顾前路,歪歪扭扭,遥看去路,分叉更多。
行于世,如行云流水,任时光荏苒,我自安然。既有“不乱于心,不困于情”的淡然,也有“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的坚韧。是以,不迎不拒,不杂不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对烦恼和痛苦无所住
让我们烦恼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痛苦”并不存在,我们的痛苦只来自于内心的抗拒。佛说“烦恼即菩提”,看上去是障碍,踩上去是台阶,是我们修行的功课,因而烦恼和觉醒是同一种能量。
因果通三世,受之自了之。曾经种下恶因,不要想着不会有果,也不要想着不会不报,曾种恶因,必感恶果,曾种善因,必感善果,这是永恒不变的。
心量越大,烦恼越轻;心量越小,烦恼越重。心量小的人,容不得,受不得,装不下大格局。心若大海,纳百川而不满,容万物而无声。烦恼与痛苦,犹如海面泡沫,生灭无常,不住于心。
无所住,遂生本自具足之心
人们常常察觉不到自己是本自具足的,因而会“有所住”,不能无条件付出、不能摆脱外相、不能活在当下、不能祛除烦恼,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往往得不到这个世界的正向馈赠,进而陷入更加怀疑自我本自具足的恶循环。
人与外界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内心世界什么样,外界就是什么样。只有向内求,向外修,才能逐渐提高思想境界。
不管是获得成功的喜悦,还是遭遇挫折的沮丧,还有那些怜悯、欢喜、忧愁等等一切,你本来就有,只是在事上去生发这种感觉而已。千万不要“灯下黑”,不要身在其中而向外求。
本自具足不是从自己出发,不是强调自己拥有什么,而是从我是万物的角度出发,看到别人生活幸福、家庭美满、长得漂亮、事业有成,内心不会有所住,而是由衷感到喜悦,因为他们都是我。
一个人能做到对欲望无所住、对外相无所住、对过去和未来的无所住、对烦恼和痛苦的无所住,便能够发善念、发大愿,心系天下苍生,心念宇宙万物,懂得使用因果法则、吸引力法则、能量守恒法则等宇宙法则处理现实中各种问题,使自己成为传播宇宙能量的通道,如此,宇宙能量更倾向于支持你,丰富你的资源、成就你的愿望、提升你的境界、增加你的福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