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在本质上含有两种要素,一是主导,二是附从,前者主要表现为理性,后者主要表现为非理性。——熊逸《正义从哪里来》
1.因为青春的本质就是消耗
“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开封拿下。”
这是河南郑州大学的同学们最近掀起的一场“社会文化行为”。
据报道,河南郑州大学生“夜奔”开封,自行车队每天凌晨出动,奔袭四五十公里,一直骑到开封。
不得不感慨,年轻人的体力是真的旺盛啊。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就从河北保定骑自行车来到了北京,会面之后我请他在学校附近的成都小吃大啖两盘蛋炒饭,这个同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壮如虎,毅力惊人。如今,他是一位金融界的成功人士,人到中年,依旧激情万丈。
我很羡慕他。
不知道他看到夜骑开封的新闻会作何感想,我猜他会拍拍大腿:生不逢时啊,要是二十年前,我一定是领骑的那一个。
不过,现实很骨感:由于夜骑的同学实在太多,11月8日深夜,郑开大道竟然水泄不通。郑州交警不得已,连夜对相关道路进行了临时交通管制。
理解警方和有关部门的态度:青春要passion,更要平安。
有人不理解的是:大家为啥非要成群结队大半夜骑车五十公里呢?
我的看法是:青春的本质就是消耗,就像养过猫养过狗养过小孩子的人理解的那样,小动物和小孩子这种生命力旺盛的存在,就是要消耗掉能量,内心才会平静。
这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理现象。
尤其是当这些生命被集中安置在一起——同时又没有现实使命——的时候。
2.因为群体的狂欢就是力量
正因为大学生们每天在校园里“无所事事”,群体狂欢就一定会出现。
以前的大学生为啥没有这样的狂欢呢?
一是以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与今日不同,大家普遍还是把“学一门手艺”当作学生的本职,并且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很多同学都有着远大的理想,规划着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在的大学生还有这样的想法吗?
也许有。但好像也没啥用。
二是以前的物质条件不如现在。如今大学生普遍没啥生存压力,再加上没啥“远大理想”(不能怪他们,是社会发展现状导致的),同时现在交通条件又好、科技水平也高,手机扫一个小黄车,说走咱就走。
三是很多人说他们“不务正业”或者“不顾安全”——事实恰恰相反,结伴出行,正是一种“安全地发泄”的表现。
还记得疫情期间那个“为爱狂奔的勇士”吧,也是共享单车几十上百公里,那是真的不安全。但几百上千个大学生浩浩荡荡,不安全的,就不是这些大学生了。
成群结队,就是力量。
假如我也是其中一员,我会感到很安全,很兴奋,这是中国式的年轻人party啊。
3.因为社会主流年轻人说了不算
无论如何,这是一次非主流的社会文化行动或者说现象。
从各方面来看,大家也没有如临大敌,还是很包容的。
有人还说与其交通管制,不如拓宽道路,顺势开发成文旅项目。
这个思路,不得不说很有时代感啊,并且不扫兴。
但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如前所述,这不是主流需求。
事实上,所谓的社会主流,年轻人说了不算。
所以夜骑开封就显得非常有寓意:它是历史上无数次发生过的社会文化现象,年轻人在主流文化里说不上话,但他们又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那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非主流的舞台上短暂地昙花一现、自娱自乐。
这样的行为真的很像行为艺术,它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但却深深地反映了某种社会思潮——年轻人是需要表达的,是需要表态的,是需要消耗的。
当大多数人都将“幸福”定义成“编制”“考公”“稳定”但大多数人又得不到编制,那么这样的幸福只能是一个梦幻泡影。
当泡影被看破,当希望变得绝望,更多的年轻人出于生理本能也会表现出一些让人看不懂的行为。
不是年轻人发癫了,而是社会人真的看不懂。
即便看懂了,也无能为力。有人说,年轻的时候不激进那叫没良心,年老的时候还激进那叫没脑子。
唉,我们都年轻过,但他们还没老过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