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市场对这次化债会议并不感冒,礼拜五的股票走势就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大盘高开低走,一大市场早对会议有着大的憧憬,然后会议结果出来以后,显然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所以一路向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汇率也很有意思,人民币兑美元在特朗普上台那天猛跌了一下,第二天涨了一点回来,然后周五又开始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得出来人民币贬值压力并没有因为化债的事情而改善。

有人说这次化债超预期,有人说不及预期,反正市场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我认为这个问题没必要有太多的争论。

为什么市场认为会议结果不如预期呢?

那就要把会议中心思想简单地说一遍。

简单地说,就是2组数字。

第一4万亿: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合计4万亿。意思是,从地方zf每年的债务限额中拿出8000亿,专门用于化债。

实际上这笔钱本来就是地方的财务预算,只不过限定死用途了,只能化债。

第二6万亿:这笔钱是重点,新增的预算,就好像你欠了一屁股债,信用卡也刷爆了,腾挪不过来了,这时候某家慈善银行突然又给了你批一张大额信用卡,并且利息极低。这时候你终于可以套现把其他银行卡的欠款给还了。

虽然这笔钱还是债务,但起码把之前高利息的贷款以及快要到期的贷款给置换了,解决了燃眉之急,不至于预期违约了。

这个4万亿+6万亿就是大家心心念念化债的10万亿来源。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什么不和谐的地方?

化债化债,顾名思义用低息贷款置换高息贷款,但是财政部可没有说送钱给你还债。

这就和之前一些机构的预测发生矛盾了。

那些机构理解的化债,是由中央承担(增加国债)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也就是儿子的债老子背,倒逼中央放水。

但遗憾的是,中央并没有这么干,这次财政部还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的原则,由地方政府发行法定(或专项)债来替换隐形债务。

这其实只有两个作用,第一是降低利息负担(五年少6000亿),第二是拉长债务久期,让地方政府马上要还的压力降低。

那现在发债的钱可以用于保障运营、偿还欠企业债务和进行更有效投资。

我作为旁观者,绝对是要对中央这次做法点赞的。

这几个月,我听到央行下场购买国债就心里发怵,就担心央行大包大揽,购买国债以后开动印刷机直接把地方的债务给销了。

这时候天量的货币就将由普通人来承担,人民币变成金圆券也就不遥远了。

现在看来中央还是坚持守住了底线,只是给了地方更多的贷款额度,坚持让地方自己还债,只不过多给你点时间,少付一点利息。

只是这样一来,债务依然存在,只不过危机延后了而已,所以这种结果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显然并不是什么立竿见影的好消息,于是股票高开低走。

但是这样对中国经济长久发展是完全有好处的,一旦开了中央大包大揽的口子,人民币汇率肯定撑不住,最终产生的恶果没有人可以承担。

还有一个不及预期的地方,就是财政部说这次的隐性债务只有14.3万亿。

这跟各种智库预估的相差甚远,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和2022年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将达到61.40万亿元和71.30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将上升到54.4%和59.4%。

于是这个14.3万亿就有两种理解方式,要么隐性债务的确只有14.3万亿,但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比如单一个恒大就负债2.4万亿,怎么可能全国隐性债务才那么点?

还有一种理解就是中央承认的只有14.3万亿,剩下的债不认,让地方自己去处理。

我倒是觉得第二种可能性大一点。

这也就意味着这次化债的额度是远远不够实际需要的资金,那么地方在未来几年依然还是面临着紧衣缩食的窘境,甚至非标债继续暴雷也完全有可能。

所以地方财政依然不容乐观。

最后一个不及预期,是市场预期的2万亿消费支持和补贴没有,这就意味着这次化债都是在政府层面,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上没太大关系。

当然,说完全没关系也不对,毕竟化债以后,地方可以把拖欠供应商的货款给付了,供应商收到钱也能给工人发工资,也是好事,但是对于消费的支持的确没有明确表示。

因此星期五对于消费相关的股票,比如白酒,农产品,养殖业,饮料制造都是跌幅靠前的。

但不管资本市场对这次化债看法如何,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第一坚守了底线,第二缓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有一点我还是想强调一下,化债的本质还是以时间换空间,所以在这个期间内要加快各种必要的改革,这样化债才会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