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七世纪的时候,日本的大家族“近卫家”将自己家藏的一件极为珍贵的中国唐代名家草书真迹献给了当时的天皇,300多年之后,在中日双方的一次“中日书法珍品展”上,此作引发了书法界的巨大轰动。
这件作品是唐代唯一一件被证实了的名家小草真迹,曾经是宋代宋徽宗的挚爱宝帖,不知什么原因,在明朝的时候流入了日本。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此作对于研究书法书法史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也是当代人学习草书不能错过的一件国宝级书法。金贵无比。
贺知章,这位在早唐文坛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我们对他的熟知往往源于他脍炙人口的诗句,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的才华得到了杜甫、李白、张旭等大师的认可,还位列 “饮中八仙” 之一。
贺知章的《孝经》融合了章草、今草笔法,用笔丰富自然,堪称一绝。起笔多为尖锋,落笔后形成小虚尖,而后衄挫、调锋,行笔以中锋为主,笔画遒劲圆转,锋芒自然外露。
在书写过程中,提按、轻重、虚实以及墨色浓淡变化、调锋换面的衔接都极为精到流畅。
(孝经 局部卷)
字迹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敛展对比明显,内部空间紧实,外部四面开张,章法疏密得宜。这种独特的结字方式使整幅作品充满了变化和张力,仿佛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它们相互呼应、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又充满活力的整体。这种章法布局既继承了魏晋用笔的精髓,又开创了唐代草书浪漫狂放的先河。
(孝经 局部卷)
与被誉为 “草书圭臬” 的《书谱》相比,贺知章的《孝经》有过之而无不及。后人评价孙过庭的《书谱》“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而贺知章的《孝经》则是 “每兴酣命笔,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在书法爱好者眼中,《孝经》的用笔更为细腻精到,文人气更浓厚,每个字都达到了 “草圣” 水准。从艺术表现力上看,《孝经》的点画之间相互顾盼揖让,牵丝引带或若隐若现,或气势直连,形成鲜明对比和呼应。有的点画轻盈,有的重按有力,展现出丰富的变化。
例如 “安” 字的书写,或方扁,或飒飒落落,看似随意却实则蕴含深意。作品中还体现出一种整齐感,尤其是行列之间气韵畅达,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捺笔等点画的书写或含蓄一笔带过,或为反捺形式,或与前面点画连带,韵味十足。
《孝经》对于研究书法史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是唐代唯一一件被证实的名家小草真迹,曾经是宋徽宗的挚爱宝帖。这部作品见证了唐代草书的发展,也为后世学习草书提供了珍贵的范本。
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晋唐草书的传统,让我们能够窥探到那个时代草书艺术的风貌。在十七世纪流入日本后,它依然在书法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备受关注。
贺知章创作《孝经》时,已然是晚年。此时他的书法技艺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和磨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自幼习字,遍临魏晋以来诸家法帖,章草、行草、狂草无所不能。
中状元后入朝为官,得以结识名流,欣赏临摹更为珍贵的真迹,这一系列经历使得他的书艺突飞猛进。
通篇来看,《孝经》留白较少,仅在每个章节的题目前后稍有留白,这种留白方式巧妙地打通了作品的气息,给欣赏者留下了回味、遐想和静心运思的空间。每个章节题目在书写时墨浓笔重,又与正文形成了浓淡、虚实、枯润的鲜明对比,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