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织密养老“服务网” 托起幸福“夕阳红”
长者食堂办好为老“食”事,让老年人乐享幸福滋味;社区享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助洁、助浴、代购等服务,让“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方便可及;养老机构推进医养深度融合,让养老更有“医”靠……近年来,随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更加全面细致,服务方式日益完备多样,老年人个性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使得他们的夕阳岁月更美,幸福“成色”更足。文中网友妈妈“养老”变“享老”的幸福生活,正是我市扎实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既是人生大事、家中要事,也是社会热点、“国之大者”,关系到无数家庭的生活幸福和亿万群众的民生福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据统计,我市60岁以上户籍老龄人口超过92万,守护夕阳人生,给老年人“稳稳的幸福”,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近年来,我市聚焦老年人所需所盼,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养老服务模式,努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用情用力托起幸福“夕阳红”。
在老有所养上出实招,精准满足老年人所需。河北养老服务需求总体呈现“9901”结构,即约99%的老年人选择居家或社区养老,1%的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院。围绕老年人不同需求,着力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贯通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是加速“养老”变“享老”、让老年人享受更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我市聚焦老有所养这一重要民生事项,积极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打造“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养老服务资源进一步向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无论是立足老年群体所需,打造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是从老年人桌边入手,打造社区长者食堂,或是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同时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等服务……一系列实打实的走心举措极具针对性、创新性,让我市养老服务保障网越织越密,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
在老有所医上下功夫,用心呵护老年人健康。老有所依,更要老有所“医”。当前,老年人面临着养有余而医不足的尴尬,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有效途径。据悉,我市共有各级养老机构68家,床位达到2.7万张,其中约6成养老机构建成医养结合机构,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等为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约10万人次……一串串数字串起一个个幸福故事,充分展现了我市在老有所医上持续发力,着力构建医养康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坚实步伐和显著成效。如今,随着医养康养产业加快布局,京廊医疗合作不断深入,我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可为社区和居家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不仅让文中网友妈妈安享幸福晚年,也吸引着更多京津地区的老年人到廊坊“跨城养老”。
在老有所乐上求实效,用情托举老年人所愿。服务保障好老年人的生活,既要重视物质生活的老有所养,也要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老有所养。从文中我们看到,老年人不出社区即可享受优质养老服务,这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既有“一日三餐”,又有“诗和远方”。这也启示我们,要在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中,加快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融为一体,打好新时代养老服务“组合拳”。我们欣喜地发现,如今我市各大养老机构、各个社区享老服务中心都通过配备功能齐全的活动室、开设丰富多彩的“老年课堂”、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想方设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暖心举措,让老年人在参与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才华,增进了友谊、陶冶了情操,值得点赞。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做好养老服务这篇“大文章”,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我们要大力弘扬敬老爱老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发展老龄事业,为养老服务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加浓厚的人文关怀、更加多元的“智慧”元素,让“夕阳红”更加灿烂精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