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灣地區10月8日公布最新進出口統計,今年9月出口年成長率連續11個月正成長,且1至9月出口較去年同期成長10%,僅次於中國香港而勝過亞洲各國和地區。對照自2022年9月至去年11月前曾出現13個月出口年增率的負成長,以及去年出口全年9.8%的負成長,顯然台灣地區今年已擺脫出口困境恢復常態。

雖慶幸出口恢復正成長,但未來最大的挑戰,卻是在於出口結構的偏差,以及偏差的持續擴大。以今年1至9月來看,台灣地區的出口成長雖亮麗,卻幾乎全是由資通訊及視聽產品創造而來。依台灣地區11項出口貨品分類中,資通訊成長80%,紡織類成長1.1%;其餘貨品出口仍都是負成長,包括佔台灣地區出口比重最高的電子零組件,以及其他光學及精密儀器、塑橡膠及其製品等九項貨品。因此今年1至9月的出口年成長率雖達10%,但若扣除一枝獨秀的資通訊,則出口將仍是負成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北風景

(圖源: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亮麗的成績押寶於一,一旦未來AI等高科技產業因景氣循環國際需求下滑,則台灣地區受到的衝擊將較大。此外,此偏差趨勢若持續,不但傳統產業的就業及薪資受到影響,對民間消費及所得分配也較不利。

貨品分類變化如此快速,與台灣地區出口地區比重的改變有關,尤其是對中國大陸及美國出口比重的此消彼長。今年1至9月,台灣地區對美國出口同比增加59.7%,今年8月對美國出口年成長更達78.5%。對美國的出口基本上都集中在高科技產業,今年8月對美國出口的資通訊單項年成長率達130%,電子零組件之年成長達170%;對美國出口比重的提高與高科技貨品佔比的躍升,也就互為因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國白宮

(圖源:新華社)

相對地,台灣地區繼前年及去年對陸港出口衰退後(分別衰退1.6%及18.1%),今年1至9月對中國大陸出口持續下滑2.7%。在台灣地區對美國及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的一增一減之下,美國已在去年第4季超越東協,成為台灣地區第二大出口地區,今年7月台灣地區對美比重甚至一度上升直逼大陸(台灣地區7月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29.1%,對美國比重28.7%)。

三年前(2021年),台灣地區對中國大陸出口的比重為美國的近三倍(對大陸及美國出口比重分別為42.3%及14.7%),差距27.6%;即使是去年,對中國大陸的比重也仍是對美國的二倍(分別為35.2%及17.6%);但今年1至9月合計,此差距已降至7.1% (對大陸31.2%,對美國24.1%)。但因對美及對中國大陸之出口品項差異大,長此以往,將造成台灣地區出口結構更進一步的偏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

(圖源:新華社)

持平而論,風險分散永遠是立於不敗之地的不二法則。台灣地區過往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過高,因此原本應樂見此比重下調,但因為傳產貨品過去多出口至中國大陸,因此當台灣地區對中國大陸出口急速下降時,受傷的多為傳產。例如今年9月對中國大陸出口的貨品中,資通訊維持37.5%的年成長,但塑橡膠及製品下降14.8%,化學品出口也下降28.2%;在對中國大陸出口下滑時,這些傳產的未來出路,應予以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灣雲林縣農戶展示有機蔬菜

(圖源:新華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劉憶如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編輯:馮吉宏

審讀:劉妍伶

監製:舒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