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工程学的框架下,深入探讨土壤的有机化特性对于理解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至关重要。
土壤的温度是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温度不仅决定了土壤中生物化学反应的速率,还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种子的发芽和根系的生长,更能调整土壤的有机性,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性在调节土壤温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热容量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含量。水的热容量较大,因此含水量高的土壤热容量大,增温慢,冷却也慢,温度变化相对较小,有利于保持土壤温度的稳定,为农作物提供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相反,含水量低的土壤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大,可能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土壤的导热性则与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比例有关。矿物质的导热性高,空气几乎不传热,而水的导热性介于两者之间。这意味着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相对比例会显著影响导热性。中耕松土可以减小土壤导热性,避免表层热量过快向下传导,维持表层土壤的温度,有利于早春农作物的生长。
合理的灌溉、施肥、覆盖和松土措施对于优化土壤温度和养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灌溉是调节土壤温度的有效手段。早春寒潮期间多灌水、灌深水能增强幼苗抵御低温的能力;一般天气浅水间灌能升温通气,促进作物生长。夏季短期灌深水和经常性的灌水露田相结合,可散热、通气、供水,促进作物发育。秋冬霜前灌水能减轻作物冻害。
合理施肥不仅能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还能调节土壤温度。增施有机肥,如海洋生物肥、火土灰等,能够加深土色,增加土壤吸热能力,同时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热量,提高土壤温度。
实行覆盖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作用。早春和秋冬低温季节,覆盖能保温防冻;夏秋高温干旱期间,覆盖能遮荫防晒,降低土温,减少水分蒸发和消灭杂草。
中耕松土能增加土壤空气容量,减少表土热量向下传导和下层土温上升,有利于早春提高土温,夏季缓和根系活动层土温过高。
土壤中的养分状况,特别是有机碳化合物的转化、氮素的转化等,对于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有机碳化合物在通气良好和不良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转化过程。通气良好时,迅速分解产生大量热量和二氧化碳,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量和作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通气不良时,缓慢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等还原性物质,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夺氮作用。氨化作用使含氮有机物分解释放氨;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条件下将氨转化为硝酸;反硝化作用在通气不良且有大量新鲜有机质和硝酸盐的条件下,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导致氮素损失;生物夺氮作用是微生物等吸收利用土壤中的无机态氮,可能导致作物氮素缺乏,但这是暂时的,且微生物死亡后氮素会归还土壤。
土壤中对农作物有利的有益菌群很多,必须通过农业生态转型有效恢复。
例如:
枯草芽孢杆菌能增加作物抗逆性、固氮;
巨大芽孢杆菌能解磷(磷细菌),具有很好的降解土壤中有机磷的功效;
胶冻样芽孢杆菌能解钾,释放出可溶磷钾元素及钙、硫、镁、铁、锌、钼、锰等中微量元素;
地衣芽孢杆菌能抗病、杀灭有害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能杀虫(包括根结线虫),对鳞翅目等节肢动物有特异性的毒杀活性;
侧孢芽孢杆菌能促根、杀菌及降解重金属;
胶质芽孢杆菌:有溶磷、释钾和固氮功能,分泌多种酶,增强作物对一些病害的抵抗力;
泾阳链霉菌能具有增强土壤肥力、刺激作物生长的能力;
菌根真菌能扩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对原根毛吸收范围外的元素(特别是磷)的吸收能力;
棕色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增产;
光合菌群是肥沃土壤和促进动植物生长的主力部队;
凝结芽孢杆菌可降低环境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提高果实中氨基酸的含量;
米曲霉使秸秆中的有机质成为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淡紫拟青霉对多种线虫都有防治效能,是防治根结线虫最有前途的生防制剂。
此外,多种复合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协同,共同作用效果远远大于单一菌种。
更值得关注的是,土壤微生物对作物所需营养元素的转化作用也十分重要。例如,许多微生物能产生一类称为铁载体的特异铁结合物,能螯合铁并输入细胞内部,当它进入细胞后,铁被释放出来,铁载体可再进行铁的运转,这是作物吸收铁素的一种机制。
综上所述,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看,深入了解土壤的温度特性、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及关注土壤中有机物质和养分的转化,对于优化土壤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人类的粮食供应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备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其作者所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