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北固山下,有一座鲁肃墓,墓前是鲁肃的画像碑。
鲁肃墓是近代所立,与东吴猛将太史慈墓相毗邻。为便于观瞻凭吊,根据社会各界人士意见,于1993年8月迁大学山鲁肃墓于北固山下。
北固山下“鲁肃墓”,让我们凭吊三国时代这位最卓越的“参谋长”。
另外,因为“三国”是个大IP,各地都在争夺这样的三国资源,有很多地方,都有鲁肃墓,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鲁肃在各地的崇拜:
01
赤壁之战的前期推动,鲁肃功不可没,战争的结果彰显了他非凡的军事眼光和运气。他也凭借此次战役赢得巨大声望,成为周瑜之后的第二任大都督。
可以说,没有鲁肃的力主抗曹,孙权必定投降;没有鲁肃的结盟刘备,就没有后面三国鼎立的华彩篇章。
北固山下的鲁肃墓,是由镇江东郊大学山移建的,此鲁肃墓原在镇江东郊大学山上(原镇江一中,现外国语学校校园内)。
大学士山因鲁肃而得名,这座墓为鲁肃的衣冠墓。 墓碑正面写:三国东吴鲁肃墓旧址纪念碑记。背面写:鲁肃墓,据郡志称:在城东大学山直指庵后。即今本校南山北侧。
清乾隆间,镇江著名诗人鲍皋展拜鲁墓时,曾有诗云: “破虏封何在?巍然鲁大夫。霸图更代有,长者至今无。日暮烟平堑,江春酒满壶。指囷犹可作,差免哭穷途。”
鲁大夫嘉行高谊,诗可概见。
墓前原有“后汉东吴鲁大夫墓”碑石一座,解放初期尚存,后校园屡经变革,墓及碑石俱渐次湮没。
北固山下的鲁肃墓。
大学山上的鲁肃墓。
碑后文:
癸酉(1993年)秋,镇江市文管会为集中三国景点,移建墓址于北固山麓,致使鲁墓原址荡然无所指认。为弘扬民族文化,保存历史原貌,以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莘莘学子,特于鲁肃墓旧址镌石立碑以示纪念。一九九四年七月,杨积庆撰,镇江第一中学立。
02
镇江还有一处传说为鲁肃墓,丹徒小渎山鲁肃墓。
根据解放后的新发掘以及清康熙、光绪年间的地方志记载,鲁肃墓在谏壁苦竹村的小渎山苦竹里(今新区大港新竹村)。
北宋《太平广记》第389卷“冢墓”类载:“王伯阳(东晋大臣)家在京口(今镇江市),宅东有一冢,传是鲁肃墓,墓在长广桥东一里。”
《康熙·镇江府志》记:“鲁肃墓在城东苦竹山。”
《嘉庆·丹徒县志》、《光绪·丹徒县志》均记“横江将军鲁肃墓在东乡苦竹里”。
九十年代,在村民王瑞祥家前院菜地找到了墓碑:大理石石质,高1.35米,宽0.57米,上首镌刻“民国五年(1916)丙辰岁季春月”,中为“汉东吴汉昌太守横江将军鲁公子敬之墓”,落款为“里人王修让敬立,殷进贤书”。
又据光绪五年《丹徒县志·城坊图》标示,东城墙上建有“望肃楼”一座,是纪念孙权怀念、遥望鲁肃墓而造的,并在城外大学山建有鲁肃纪念墓。
乾隆年间著名诗人鲍皋作有《瞻鲁子敬墓诗》:“破虏封何在,巍然鲁大夫。霸图列代有,长者至今无。日暮烟平堑,江春酒满壶。弹指犹可作,差免哭穷途。”
再从曲阿、丹徒是鲁肃第二故乡、京口是东吴发祥地、孙权为鲁肃丧事“为举哀,又临其葬”。
镇江市丹徒县苦竹里乡的鲁肃墓是鲁肃真墓的可能性较大。鲁肃墓位于小渎山方竹里竹园,背依青龙山,横枕万里长江,面对凤凰山,是有山有水有龙有凤的风水宝地,清咸丰以前谏壁附近的小山,都遍布树木和山竹,风景宜人,是葬墓的理想地带。鲁肃墓的再次发现,为镇江文化及三国城增添了光彩。
相关记录:
《搜神后记》:
王伯阳家在京口。家东有大冢,传是鲁肃墓。伯阳妇丧,乃平其坟以葬。后数年,伯阳白日在厅事,见一贵人乘平肩舆,将从数百人径来坐,谓伯阳曰:“身是鲁子敬,安冢在此,二百许年。君何敢遽毁坏身冢?”因目左右:“何不举手?”煮右牵伯阳下床,以刀环筑之数百而去。伯阳登时绝死,良久乃苏。其斫处皆发疽,疽溃寻死。
《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五·人事部一十六·血》:
《幽明录》曰:王伯阳亡,其子营墓得三漆棺,移置南岗。夜梦鲁肃云:“当杀汝父。”寻复梦见。伯阳云:“鲁肃与弟争墓。”后于坐褥上见数升血,疑鲁肃杀之故也。墓今在长广桥东一里。
翻译:王伯阳去世了,他的儿子造墓的时候发掘出两个漆棺,于是把他们移到南冈。夜里,王伯阳的儿子梦到一位自称是鲁肃的人怒气冲冲的对他吼道:“我要杀了你父亲。”然后,又梦见王伯阳悲切的说:“鲁肃与我争墓,我日夜不得安生了。”醒来后就看见他父亲的灵座褥上有鲜血,疑是鲁肃的缘故。
《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八十九·冢墓一·王伯阳》:
王伯阳家在京口,宅东有一冢,传云是鲁萧墓。伯阳妇,郗鉴兄女也,丧,王平墓以葬。后数日,伯阳昼坐厅上,见一贵人乘肩舆,侍人数百,人马络绎。遥来谓曰:“身是鲁子敬,君何故毁吾冢?”因目左右牵下床,以刀镮击之数百而去。绝而复苏,被击处皆发疽溃。数日而死。
一说,伯阳亡,其子营墓,得二漆棺,移置南冈。夜梦肃怒云:“当杀汝父。”寻复梦见伯阳云:“鲁肃与吾争墓,吾日夜不得安。”【“吾日”六字原作“若不如不复得还”,据明抄本改。】后于灵座褥上见数升血,疑鲁肃之故也。墓今在长广桥东一里。(出《搜神记》)
翻译:王伯阳家在京口,宅子东边有一个墓,相传是鲁肃墓。王伯阳的夫人是东晋大臣郗鉴的女儿,去世了。于是王伯阳把鲁肃墓夷平埋葬了夫人。很多天后的某日,王伯阳白天在厅堂上看见一位贵人坐轿而来,周围侍从数百人,人马络绎不绝。贵人对他大声斥责:我是鲁子敬,你为什么要毁坏我的墓葬?于是左右手下将王伯阳牵下床,用刀击打他数百下。王伯阳被打晕,缓缓苏醒过来之后,被打的地方都发疽溃烂了。数日后王伯阳发病身亡。
这两则故事略有不同,但都说鲁肃墓在京口。故事中的鲁肃和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形象不一样,从一个忠厚的“东吴鲁呆子”,变成了一个刚猛凶狠的鬼雄。
03
句容鲁肃墓
有记载的是《乾隆句容县志》:鲁肃死后葬于句容,曾有碑记。墓地西南有一个几十户人的小村叫鲁墓村,鲁墓村在明以前就有,当地还有鲁亭的地名,这一切与鲁肃墓地都有关联。
茅山西麓西石马山的北面一片竹林之东,原来有一处很大的坟堆,据传这里是三国名将奋武校尉鲁肃的墓地。
鲁肃安息句容的可能性有多大呢,鲁肃南渡后的大批将士定居在镇江、丹徒、丹阳、句容等地,或从征、或戍守、或屯垦。赤乌八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赴句容,凿出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来。因要开山劈冈,故名“破冈渎”,鲁肃便在破冈渎沿线的两大水泊为东吴操练水军。
这两大水泊一个是丹阳的练湖,一个就是句容的赤山湖,而今的鲁墓村距赤山湖不过几里之遥(当年的赤山湖范围较大)。由于当年的战乱,南北对峙还不知最终鹿死谁手,鲁肃为自己选择一处不被人注意的偏僻之地作葬地不失为明智之举。。
04
江苏南京鲁肃墓
南京: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三墓》:
鲁肃墓,相传在上新河南岸圩田中。今去江不远,土人耕田,戒不敢犯。云此圩田在吴时为江,不宜有墓。但诸郡志皆不载鲁之墓,或者土人之说不诬。
清《(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七十五》:
鲁肃墓在江宁县西南,上新河南岸圩田中,近江。
经过考证,这座墓实为“鲁维肃墓”
明代周晖《金陵琐事》,明末清初诗人刘庭銮在写过一首《鲁肃墓》诗和《乾隆江宁新志?艺文志下》等。清文人陈文述《金陵历代名胜志》,也有记载。“吴偏将军汉昌太守鲁肃墓,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建安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六,墓在上河,旧志不载,王葑亭《金陵杂咏序》云:乾隆中,婺源江姓买宅上河,掘地得断碑,审为肃墓,有诗纪事。赤乌霸业定三分,佐命英才复几人。品较子瑜兼有识,味如公瑾觉尤醇。艰难战绩悲投子(投子山在桐城地志云是肃战败投子处有投子寺),慷慨交情见指囷。天恐孤坟竟埋没,断碑重现上河滨。”说是婺源一位姓江的人,在上新河买了一处房屋,并从地上掘地得一块断碑,经审验为鲁肃墓。
上述资料看似鲁肃墓在南京无疑。但是,甘熙《白下琐言》,有这样的记载:“《江宁县志》载鲁肃墓在上新河,朱见虞《倦游集》云‘上新河有古墓,土人掘地出碣,予往视之,乃鲁维肃墓’,本前明武科解元,泮宫坊题名有其人,好事者展转附会,讹为吴鲁肃墓。《太平寰宇记》丹徒县有鲁肃墓,则不在金陵,明矣。”。
上新河的墓实为江宁(今南京)人鲁维肃的墓。鲁维肃,明代武科乡试第一名。
05
江苏苏州阳山鲁肃墓
大致在苏州东渚镇宝山村的阳抱山宝山遗址中 ,山上还有鲁肃墓,鲁肃是三国时吴国名臣。清陈大赉《同吴太玄吊鲁将军墓》:“独寻前代迹……碑横不记春。涧边行蜥蜴,松下卧麒麟。再拜将军墓,还期一荐莼。”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程墓(清程孟雄墓)左近,有鲁肃墓,究在何处,不能实指。”后在“阳抱草堂”遗址附近找到乡人所指的“吴鲁肃墓”,李根源的结论是“待考”。现已无存。
苏州境内三国墓葬大多不存,原有鲁肃墓(阳山菖蒲潭上),吕蒙墓(皋峰山吕蒙坞),陆逊墓(陆慕乡),孙策墓(南门外青旸地),陆绩墓(东渚宝山山麓),黄盖墓(昆山东门外),甘宁墓(虎丘望山桥),周瑜墓(《吴地记》载:“县东二里“,今阊门外交通技校),顾雍墓(小王山),张昭墓(陈墓(今锦溪)张家厍村),朱恒墓等。
明·陆应旸《广舆记·卷三》:
鲁肃墓。【阳抱山。】
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卷五》:
吴将军鲁肃墓在阳山菖蒲潭上。(《羊山志》。)
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十九》:
鲁将军墓。【《康熙志》:在阳山蒲泉上,传是鲁肃之墓,仅存石兽古碣。案:《广舆记》云在阳抱山,而鎭江府下亦有鲁肃墓。未知孰是。】
06
江苏省泰州靖江鲁肃墓
鲁肃,三国时东吴孙权的三军都督,其墓很可能在靖江靖城镇骥江中路。旧《靖江县志》说:"意三国君臣有疑冢,靖独为肃之真冢欤?"
据旧《靖江县志》记载,清代中期,曾有一靖江居民从孔庙左侧空地走过,感觉脚下有空洞有声,以为下面有窖藏,便用锄头向下挖了一尺多深,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有"鲁肃之墓"等字迹。按照清律,私挖坟墓系犯法之举,重者可判死罪。那人不敢再挖,随即用土埋了起来。
消息传开后,有人在发现之处建起一间房屋,供起神位,并重新立碑"汉东吴鲁公肃之墓",后屋毁碑失。
上世纪60年代初,有人在今靖城镇团结路裕纶纱厂宿舍处偶然发现一块尘封已久的石碑,擦洗后显出"鲁公肃之墓"的字迹,这正是那块消失了数百年的墓碑。
当时有文化部门的干部查阅了《靖江县志》认定:该墓碑年代久远,不像是伪造之物;发现墓碑地点与县志记载的鲁肃墓距离很近,并非巧合。可惜的是,"文革"期间,该碑再次下落不明。
07
浙江嘉兴鲁肃墓
嘉兴南湖区新丰镇,姚家村遗址,离嘉兴市区约有18公里,为市级文保单位。新丰镇志中,介绍姚家村遗址的段落中,说当地一个晚清秀才徐文潮有首诗里提到:“牛羊游牧各成群,荒草离离鲁肃坟。”村里人祖祖辈辈相传,村子北端那个长满了杂草的高坡,就是鲁肃墓所在。
据考古专家介绍,相关的传说,在嘉兴市地名志上也有记载。该墓坐北朝南,前后临河。虽然解放前被盗过,但在1969年的一次发掘中,有铁兽、陶器、石斧等陪葬品出土,且经鉴定为良渚文化与印纹陶文化遗址。这个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地势较高,分布较广,它北面的一块高地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文物较丰富,有石器、陶器,上层有战国时期的土墩墓。但这些文物似乎和鲁肃墓没有太多的关联
鉴于目前遗址还没有开挖,有关鲁肃墓的说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08
安徽鲁肃墓
一,临淮鲁肃墓
鲁肃墓地至今说法不一,《三国志》:‘肃卒于临淮’,明嘉靖中其碑尚存。”殁后归葬故里,此属常理。
奇怪的是在鲁肃的故乡没有人能说出鲁肃墓的确切地址。
当地的文史专家只能根据旧志推论,鲁肃墓已没于泗洪县临淮镇南境的洪泽湖中。在烟波浩渺的洪泽湖西岸,有一座被浓荫覆盖的水乡小镇,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螃蟹之乡一临淮镇,即鲁肃故里鲁家城(今临淮镇)。
这个小镇的中心,临淮镇粮管所院内有一汪清澈见底的水池,一座长长的小桥通向池中央,一座六角飞檐的亭子耸立水池中央,亭下有一口古井,“子敬泉”。圆圆的井口上,长了一层厚厚的青苔,井水高出池水,黑幽幽的,像一只深邃的眼睛,显得高深莫测,这就是三国名将鲁肃家乡的子敬泉。传说为鲁肃当年亲手挖成 。
据有关志书记载,在古临淮治,原有一座鲁家城,为鲁肃故里。明嘉靖年间,曾有人挖得古墓一穴,得石碑一块,上面刻有鲁肃墓之类的碑文。
又据民间相传,清朝末年,曾出土古墓一穴,棺木保存完好,棺内一具年轻女尸尚未腐烂,古代装饰,皮肤尚有弹性,棺椁上刻有鲁肃之女的墓文。
另外,现今临淮镇的二河村,原名焕灯村,相传古时村上有鲁家庙,鲁肃常来祭祀上香,每敬香一次,庙上悬挂的佛灯都要更换一次,后人们将此村改名焕灯。鲁肃去世后,为了纪念鲁肃,百姓们将鲁家庙改成鲁公祠。
定远鲁肃墓
此鲁肃墓,(或鲁肃祖母墓)。明《定远县志·邱垄》载:吴都督鲁肃墓在县城东北隅(位于现在安徽省定远县机关宿舍楼4—5幢之间),墓系较大土堆,原有碑记等,历经兵燹早已无存。1950年尚见墓前有一块残碑,半卧半没,似有“鲁公”二字。
70年代今定远县城城墙遗址东北角,有一高丈余、宽丈余的土堆,即旧志记载的鲁肃墓。以后,墓堆铲平,建成住房,没有深挖记载。
《三国志·吴书》载:鲁肃死后,孙权“亲临其葬”,则应葬于江东,是否归葬,暂无资料可考。汉献帝建安三年(198),鲁肃随同周瑜投奔江东孙策,安家曲阿(今丹阳市),还未等到周瑜引荐,适逢鲁肃祖母病逝。“肃扶柩还葬东城。”(《三国志·鲁肃传》),故有说此墓乃其祖母墓。
赤壁大战后,三国鼎立,当时淮南郡(东城是其属县)已属曹魏多年,鲁肃死时,魏吴仍呈敌对状态,其柩不能运回敌占区老家。定城城内东北角的鲁肃墓,应是其祖母之墓,后人为了纪念鲁肃,附于鲁肃名下,以耀乡里。
泾县鲁肃墓
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五十九》:吴横江将军鲁肃墓 相传在泾县南八十里齐云山左。【府志:有土人锄地,得断碑,知为子敬葬所,遂名其地为鲁家坪。然《三国志》本传,肃以建安二十二年卒官汉昌太守,且大帝亲临其葬,若在安吴,亦不能远劳车骑也。】。
清乾隆《泾县志》记载,吴鲁肃墓在县南八十里齐云山之左,也就是茂林浦口桥。
相传有农夫锄地得半截古碑,有文曰:“鲁子敬之墓”,遂命其地为鲁肃坪。嘉庆年间江苏阳湖洪亮吉受泾县知县李得淦的邀请编纂《泾县志》,1808年9月洪亮吉到县南八十里的茂林村进行实地考察。
洪亮吉感叹道:“镇江府城东有鲁肃墓,何缘泾又有之?然古人往往有葬衣冠之所,故仍从旧志。”
《泾川诗话》中载:昔有人于此筑地得古坟,夜梦伟丈夫来曰:汉大夫鲁肃也,因名鲁家坪。有描写的诗云:义胆忠肝不可诬,先生意岂在孙吴?峨冠伟貌如生日,入梦犹称汉大夫。
泾县是汉家旧县,《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记载,太史慈引兵攻泾县大帅祖郎得胜。因而进驻泾县,建立军事行政组织,颇受泾县山越亲附。当时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唯有泾县以西六县未服。孙策亲自攻讨,在泾县的幕山俘虏了太史慈,至此泾县就成了东吴的地盘,因而泾县境内流传着许多与三国人物有关的故事。
郑相如在《虹玉堂文集》《鲁公坪》诗中说:汉贼多疑冢,鲁公墓岂诬。图经传北固,胡不志安吴。
泾邑人潘镇的《意莲诗钞》中记载:吾乡亦有鲁家坪,黄墓犹存古渡名。注释中称:此处的鲁家坪,传闻子敬葬处。黄墓渡在南陵,因黄盖葬得名处。
在全国各地鲁肃陵墓的记载,可以发现清乾隆《泾县志》记载的时间较早。历史的遗迹就是这样,越早的记述越是可靠。
泾县境内三国时期遗址众多,但是绝大多数都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在泾县是否有鲁肃墓或是他的衣冠冢,还需要后学之家的进一步考证。
六安寿州鲁肃墓
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六十》:
吴鲁肃墓在寿州东四十里圣福寺东北。
合肥淮南尹氏考证中描述,“西北八公山,乃是豆腐诞生之乡,汉淮南王刘安在此虔修道法,编撰《淮南子》,是为“鸡犬升天”之地,今又发现古之化石群,是为国家4A级风景保护区;东靠曹庵镇,乃一草莓桃花之乡;另有魏家孤堆(新石器时代遗址)、周武王墓、离散孤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商鞅冢、袁术墓、鲁肃墓、刘安墓等遗迹若干,”
09
湖北武汉龟山鲁肃墓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鄂州·蒲圻县》:
鲁山,一名大别山,在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山上有吴将鲁肃神祠。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七十九·荆湖北路·汉阳军·景物上》:
鲁山。【《鄂州志》云:即今汉阳军城。《水经注》云:又名翼际山。《元和郡县志》曰:一名大别山。……刘澄之《永初山水记》云:沔阳县东有鲁山也。史本《新经》云:上有横江将鲁肃祠,彼在三代时谓之大别山,不知因何又名鲁山也。岂鲁肃庙食于此,而名是山欤?】
后魏·郦道元撰,清·杨守敬纂疏,清·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三十五·江水三》:
江水又东迳鲁山南,【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守敬按:《环宇记》引刘澄之《永初山川记》,沌阳县东有鲁山。《舆地纪胜》引史本《新经》云,上有鲁肃祠。在三代时,谓之大别山,不知因保又名鲁山也,岂鲁肃庙食于此而名是山欤。考大别在汉东,锝山早在汉西,古无大别之名,自李吉甫言一名大别,百后人咸从其说。洪帝吉曾立十三证以辨之。在今汉阳县东北百步,俗名龟山。】……
清·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九》:
【大别山在汉阳府城东北,汉江右,三国南北之际恒为必争之地。一名翼际山,一名鲁山。旧有鲁肃祠,因名。】
清·胡渭《禹贡锥指》:
大别山在汉阳府城东北半里,汉水西岸。
《左传》:定四年,吴伐楚,自豫章与楚夹汉,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
杜预云:《禹贡》汉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则此二别在江夏界。
《水经注》:江水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地说》曰: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傍者也。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
《元和志》:鲁山一名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山上有吴将鲁肃神祠。渭按:《禹贡》大别山,杜元凯已知在江夏,不在安丰。郦氏亦主杜说,而终不能指鲁山为大别。至唐人始能言之。
【丁晏曰:《锥指》于大别依杜顶,谓在江夏不在安丰。引《元和志》鲁山一名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步。案《汉志》六安国安丰自注:《禹贡》大别山在西南。《水经》云大别山在庐江安丰县西南。今安徽颍州府霍邱县即安丰地,县西南九十里有大别山,一名安阳山是也。若东樵所称鲁山,《水经江水注》所云古翼际山也。唐人妄以为大别,东樵从之,误矣。】
嘉鱼鹅塘《鲁氏宗谱》载“葬湖北省汉阳县龟山右足坐西北朝东南, 武昌蛇山其案也。
龟山鲁肃墓现在在龟山风景区内,原来是在龟山的南麓,据史书记载,汉阳龟山古称大别山,後因纪念鲁肃改为鲁肃山、鲁公山、鲁山,到明朝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元和郡县志》:“大别山(即龟山)上有吴将鲁肃祠。”
《汉阳县志》:“在鲁山西麓、傍郡城有鲁肃祠。”众多的纪念性名称和祠庙,很可能和鲁肃墓在此有关。相传汉阳知县裘行恕在汉阳城外凤楼山西北麓发现有一座建安年间鲁肃遗冢,志书载清嘉庆年间,“郡城西,有残碑倾于道旁,一古墓紧靠疆界,见碑文始知为鲁子敬之墓……”,于是依原碑文重修,题“吴汉昌太守鲁公子敬墓碑”,后多有修缮。建筑年代无考。
志书仅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汉阳知县裘行恕重修,咸丰初毁于兵,不久重修,同治六年(1867年)邑人汪立政立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知府余肇庆再修。
1955年兴建长江大桥时将此墓移至山南腰,此次拆迁,墓坑中有咸丰年间的残碑和同治六年的墓碑,不见尸骨,说明此地是一纪念性的衣冠墓冢。
传说此墓葬是鲁肃之子鲁淑所建。鲁肃遗腹子鲁淑历任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假节、夏口督。吴永安年间(公元258—264年)曾驻守此地,为其父建衣冠冢,以纪念其父为东吴立下的赫赫战绩。
另一说真墓
当年的夏口属鲁肃的防区,山清水美 ,堪称风水宝地,其后人迁葬到这里。
《三国志·鲁肃传》。其遗腹子,名鲁淑,“永安中为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建衡中,假节,迁夏口督”。他成了夏口父母官。迁葬父亲到自己的最后归宿处。至于墓中为什么不见尸骨呢?《汉阳县志》作出回答:原墓“咸丰年间毁于寇”。毁而重建,以残碑代尸。
旧时汉阳鲁肃墓在凤凰山尾,古汉阳城西北角,北城巷旁。
何光岳《岳阳三国名人古墓考》认为岳阳鲁肃墓是迁葬墓的遗留。“岳阳暑热,鲁肃死于伏天,只能暂行寄棺埋葬,以安定军心,加之 魏、蜀时时骚扰江路,鲁肃的灵柩也难以从长江运回东吴安葬,故寄葬墓是存在的”。
后来鲁肃的儿子鲁淑为昭武将军迁夏口督,才将父墓迁至汉阳龟山,因此龟山 又名“鲁山”。
10
湖南岳阳 鲁肃墓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岳州·巴陵县》:
巴陵县,上。郭下。本汉下隽县之巴丘地也。下隽属长沙郡,故城在今蒲圻县界。吴初巴丘置大屯戍,使鲁肃守之,后改为巴陵县,自晋以后遂因之。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六十九·岳州》:
强吴控蜀之地。州城鲁肃所立。
后魏·郦道元撰,清·杨守敬纂疏,清·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三十八·湘水》:
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守敬按:《吴志·孙权传》,建安十九年,使鳍关羽,宋本《环宇记》引《舆地志》,巴邱有大屯戍,鲁肃守之。按:城即肃所筑也。】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湖广三·岳州府》:
先主与周瑜俱自巴丘追蹑之。后鲁肃戍守于此,以为重镇。【《水经注》:巴陵,吴之巴丘邸阁也。《城冢记》:巴陵城,鲁肃所立。】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鲁将军庙 在?泉门外,乃鲁肃庙也。孙权使肃守巴丘。后人祀之。
岳阳楼以东约500米处,门外有些破旧。墓前立石碑坊, 坊柱上刻有贤语一幅:扶帝烛曹奸, 所见在荀彧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墓堆耸立如丘,周围砌有石栏。墓前竖石碑一块,文为“吴鲁公肃墓”,系光绪十五年巴陵知县周至德立,墓顶有红柱黄瓦六方小亭,沿石级可达墓顶。
公元210年,周瑜在岳阳病危时伏枕上书孙权极力推荐鲁肃自代,他说: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又近在公安,边境极近,百姓还没有完全归附,宜得良将,以镇守安抚巴丘。鲁肃智谋足当此任,请求您让他替代我,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后顾之忧了。周瑜死后,孙权依言命鲁肃镇守岳阳。在岳阳,鲁肃曾赴益阳与关羽单刀赴会,对关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关羽同意以湘江为界,由此奠定了吴蜀之间的疆界。在岳阳他屯军筑城,巩固边防,修建阅军楼操练兵将,并厚抚巴丘百姓,使战乱中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因此,岳阳历代百姓深铭其德,奉为贤人,专门修了鲁将军庙祭祀他。另外在“三贤祠”、“文庙名宦祠”也供有他的牌位。
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的《巴陵县志》均有鲁肃墓的记载。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巴陵知县周至德对墓陵进行过一次修葺。墓前立置一块大石碑,上刻“东吴鲁太传之墓”,还在墓的两边铺设石级延伸至墓顶,加建了一座小庙。
1915年,北洋军阀曹锟来岳阳时,又修整了一次,他拆去墓顶的小庙,改建一座伞式纯木结构的六角小亭,换立了墓碑,加高墓陵,重刻了墓铭。曹锟撰写的铭文为:“距今1698年,汉建安二十二年,东吴水上将军鲁肃卒于斯,巴陵人思其德而葬之于斯。余在岳阳,过其冢下,想见其为人,为之徘徊留连不去。旧冢有亭,亵不容人,余从而修葺之,而为之铭曰:公德于斯,卒于斯,而葬之于斯。呜呼,公足以千古!”。这就是四十年前人们所见到的鲁肃陵墓。墓和亭均毁于“文革”初期。
1984年,岳阳市按原貌进行重修。
1985年由湖南橡胶总厂集资,按民国初年所拍鲁肃墓的照片恢复旧制,墓高8米,四周镶有麻石护栏,亭中竖有刻着鲁肃传的大石碑,顶上建有一座覆盖琉璃瓦的六角亭,总共占地800多平方米。原鲁肃墓朝东正面竖有一幅大石枋门,高约三点五米,宽一点二米,有石直达碑前,现改西面为正门,增设牌坊,朝洞庭湖,并列入岳阳旅游区向游客开放。
今日的岳阳市就是古代鲁肃驻军建设的巴丘邑。现在的岳阳楼台址就是昔日鲁肃练兵检阅台,后世人民为了纪念鲁肃,特建墓拜奠。
何光岳《岳阳三国名人古墓考》认为岳阳鲁肃墓是迁葬墓的遗留。“岳阳暑热,鲁肃死于伏天,只能暂行寄棺埋葬,以安定军心,加之魏、蜀时时骚扰江路,鲁肃的灵柩也难以从长江运回东吴安葬,故寄葬墓是存在的”。
岳阳传说中的鲁肃墓甚为神秘,说墓室内巨大的红漆棺材是用铜索铁链吊起的,棺前大油缸燃着长明灯,壁上挂着鲁肃生前用过的青锋宝剑。如若棺木落地,岳阳将发生大火灾。“文革”挖防空洞时,有人就想发挥这个大墓室的作用,经精确计算从南北两侧对挖,结果两路人马在地底下会师了,可什么也没发现。
其实清同治《巴陵县志》记载鲁肃墓,当时就有“靴冢”的怀疑,甚至有人说是后人“附会”。
但是,这些都不影响鲁肃在岳阳人心目中千古“贤人”的形象。
资料来源:
汉网社区:网友太平洋冰块 2016年分享资料图片
镇江网络图片。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