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近期的操作,可谓是“手段”满满,想通过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来为自己争取谈判筹码。然而,这一招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实在值得怀疑。
事情还得从欧盟加征对华关税说起。欧盟对华加税的决策,让不少欧洲企业都开始咂舌,但意大利却是第一个站出来“举双手”支持的。然而这拍手叫好的一瞬间,却成了意大利经济打个冷战的起点——加税政策一出,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等中国公司立即叫停在意大利的投资合作,弄得意大利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不是跟着欧盟的大旗走吗?怎么成了自己挨冷板凳了?但问题就在这儿,意大利好像高估了自己在中方眼中的地位。
意识到问题后,意大利确实火速派官员访华,积极示好,表示支持开放经济,寻求合作,但中国企业也不是只看口头表态就改变战略的。相反,中资企业转而将投资目光转向那些政策相对稳定、对华友好的欧洲国家。毕竟,企业投资可不是儿戏,选个稳定、欢迎的环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
于是,在善意失效后,意大利的“黄金权力”法案就登场了。这部法律是意大利用来审查外国投资的“利器”,有点像美国的CFIUS,意在确保国家关键产业不被外资“控制”。梅洛尼政府也不甘示弱,直接启动了对中国中化集团持有的意大利倍耐力股份的审查,试图限制中化在倍耐力的影响力。看起来意大利是想通过这一举动向中方传达:我有“杀手锏”,你最好慎重。
不过这把“黄金权力”能发挥多大威力,也并不好说。首先,中国企业在意大利开展的业务本身遵循了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存在违规或威胁当地经济安全的情况。如果意大利政府一意孤行限制中化的投资,那么不但打击了倍耐力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会对意大利的国际商业信誉造成损害。外国资本投资若屡屡受限,谁还敢轻易在意大利下“赌注”?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梅洛尼政府这种“左右摇摆”的外交姿态,看似想在中美之间捞好处,实则难以自处。在欧盟大家庭中,德国、法国都在积极平衡中美关系,试图在全球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意大利偏偏在高喊“对华友好”的同时,配合着对中国企业的调查,给人一种“脚踩两只船”的不安感。这种立场既没帮意大利经济获得更大收益,还极可能损害与中方的长期合作,留下一个“前后不一”的形象。
更直接的风险在于,若中方因为意大利对中企的频繁施压而采取反制措施,意大利的企业可能在华遭遇更严厉的市场管控,这对意大利经济来说,几乎是一场“自摆乌龙”。可以说,梅洛尼政府这手“黄金权力”挥出的每一招都伴随着经济自损的代价。
在国际局势紧张、欧洲经济复苏艰难的当下,意大利更应该抓住机遇,通过对话与合作促进中意互利,而不是动辄祭出“强制审查”这种短视操作。双方若以利益为导向,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扩展合作,或许更能长久保留中意经济的“黄金合作期”。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梅洛尼政府为了“自我保护”不断向中国企业下手,最终会不会成了损人又不利己的“赔本买卖”?对此你怎么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