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新闻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着社会的前行之路。新闻人是时代的记录者与推动者。为庆祝第25个记者节,县融媒体中心推出“记者节专稿|回顾·展望”专栏,邀请25位老新闻工作者,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回顾自己的媒体工作生涯,亲历的重大事件以及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想,祝福、寄语融媒体中心未来的发展,充分展现老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助力武义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做媒体要做有文化气草根气的媒体。媒体不仅要做好新闻宣传,而且要担当起文化建设的使命,同时,作为媒体必须与读者密切互动,才能更好引导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媒体。”聊起新闻工作,老总编高济敖仍然两眼放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2月至2012年4月期间,高济敖担任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武义日报社)总编辑。当时一位老领导对他说:“新闻宣传属于是做文化工作,你到这里去,要为武义的文化建设多做点贡献。”这句话,让他铭记至今。

当时是新闻传媒中心非常困难的一个时期,由于武义报刊号取消,报纸版面和发行量减少,内容单一,经营困难,单位人心浮动,人才纷纷流失。面对困难,高济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报纸扩版,在他看来,内容是媒体的产品,做媒体首先要做好内容,《今日武义》从一周24个版面,增至一周40个版面,开设美丽乡村、经济、公安、民生、中国温泉名城5个主题周刊,丰富宣传内容,增加现场报道和图片报道,增强报纸的可看性和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高济敖主导策划了“感恩母亲河”大型文化主题报道,对母亲河熟溪沿线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挖掘。他带领探源小分队攀岩壁,钻密林,开展“探秘母亲河之源”活动,从桃溪镇大河源村顺流而下步行直到县城三江口,沿途采访,把沿途的村镇及山川地理、历史文化、风景名胜,通过相机和笔一一记录,并推出了“感恩母亲河”系列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这组报道,让武义人重新认识了母亲河熟溪和脚下的这片土地,深刻感受到了武义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报道汇编成书《感恩母亲河》被列为武义县首批文化研究工程项目。

2010年初,高济敖再次主导策划“寻访武义古村落” 大型文化主题报道,并在当年5月由县新闻传媒中心与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共同启动这一项目。“由于我之前曾担任县政协的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因此深知文史资料对于地方的重要。我的设想,就是充分利用新闻采编力量,对全县的村落历史文化进行地毯式挖掘和抢救性保护。”考虑到项目涉及历史学、建筑学、地理学等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县新闻传媒中心特地聘请了朱和沈、古梁、涂志刚、赖耀卿、雷国强等本县文史专家作为顾问,计划第一期采访100个村。随后,高济敖带领全体采编人员到马昂村开始了首站集体采访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访武义古村落”系列报道一炮打响,因其报道的本土贴近性、历史资料抢救性、文化寻根性、采访深入性、内容丰富性,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古村落寻访工作的深入,一批意外成果让人惊喜连连。其中就有认为“已佚”的明正德年间纂修的《武义县志》在国家图书馆被发现,复印寄送回武义,使之重见天日。该县志明确记载,早在明朝,武义茶叶被朝廷列为岁贡。这对于我县茶产业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引导舆论、服务中心、促进民生,县新闻传媒中心进一步开放武义新闻网武川论坛。于是武川论坛迅速成为了市民上网聊天和反映各种意见的汇集地,每天发帖量动辄上千,点击量更是上万,一时人气旺盛,热闹非凡。在县新闻传媒中心的有序管理下,形成了论坛收集问题建议、部门积极交流互动、报纸刊登互动内容、后续跟踪报道问题解决成效的报网互动机制,有效地拓展了新闻媒体服务社会的实践。在解救牛头山上海驴友被困、帮助患病蔗农、寻找见义勇为救人英雄等热点事件中,武川论坛发挥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办好媒体必须是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双向奔赴,共同成就。”高济敖认为,老百姓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新闻,而新闻媒体同样离不开群众。新闻舆论工作必须走进群众、倾听民声,让群众的声音通过新闻报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而这正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