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和八闽文化发源地,素有“理学名邦”之称。近年来,延平区委、区政府不断挖掘延平历史文化遗产,深入发掘延平人文底蕴,讲好“延平故事”,切实提升延平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打造了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古厝故事 山水文章
在延平区巨口乡,一座座古厝(福建方言中古民居、老建筑的特色称谓)散落在绿水青山间,像一颗颗明珠熠熠生辉。如今,这里一共有600多座古厝。依托这些积淀着厚重文化的古厝,巨口乡委托企业成立文化资产整理小组,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按照“古厝+文创”“古厝+研学”“古厝+旅游”等“古厝+”模式,打造古厝风情新产业链,全域盘活古厝资源,加速构建以“古厝风情”为主题的全域旅游格局。今年,该乡已承接党建、团建活动15批次,参与人数超500人,并有效推动了蜂蜜、红菇、大米等本地土特产对外销售增收。
“古厝是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也是魅力无限的发展资源。”巨口乡党委书记胡玉贵介绍。
近年来,该乡依托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乡(镇)、省级气候康养福地和600多座古厝的资源优势,引进田园梦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岭根村一谷园村一馀庆村连片开发集休闲文旅、康养疗养、生态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兰峰金谷森林生态康养园项目,构建打造巨口康养文旅(沉浸式体验)产业。同时,巨口乡积极挖掘本地文化旅游特色,投入资金3亿多元,修缮古厝200多座,发展“古厝风情”主题生态旅游,提升已有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现已拥有五个乡村文旅示范村。
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巨口乡还积极拓展客户渠道,与海峡旅行社对接,开通古厝一日游、亲子夏令营等活动,旅游接待达30万人次,引来社会资本投资近7000多万元,文旅产业欣欣向荣。
“这是延平区以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整合盘活零散的古村、古厝资源,探索古厝集约式保护新模式的一个生动实践。”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保护挖掘当地文化,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协调发展。”
闽瓷遗珍风华重现
800多年时光,茶洋窑一度只给世人留下“埋在深山人未识”的神秘。如今,茶洋窑作为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荣光的外销瓷正在绽放新的光彩。截至目前,延平共发现茶洋窑古窑址10余处,主要位于太平镇的大岭、安后、碗厂等相连山丘处,总面积近8万平方米。
据了解,茶洋瓷器厂诞生于1956年,选址在太平镇茶洋村。1979年,瓷器厂在烧制过程中偶然发现,有一批产品再现了古茶洋窑的黑釉瓷,这成为历史性的一刻。自那以后,瓷器厂开启了茶洋窑的“复古”之路。
土生土长在茶洋村的张建忠是为数不多的茶洋窑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之一,也是延平区茶洋窑陶瓷协会会长。2005年起,张建忠全身心投入对茶洋窑文化和传统制作技艺的研究,历经多年磨炼,他熟练掌握了茶洋窑的制作工艺,并于2011年6月成功烧制茶洋窑传统器型——“浅腹平口盏”,该作品荣获了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2017年11月13日,南平市水木茶洋建盏文化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水木茶洋系列建盏作品因造型古朴、胎质细腻、釉色绚丽、华美厚重,投放市场后,便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认可与好评,应邀参展屡获嘉奖,并被各大博物馆收藏。
薪火相传万匠聚。如今,延平区共有市、区两级茶洋窑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58名;2022年,“茶洋窑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设立了夏道、黄墩、大横3处非遗传习所。如今,茶洋窑的烧制技艺得以复原,烧制的产品深受国人喜爱,并出口海外,实现年产值200多万元。
千年文脉一砚情深
凤咮砚是北宋时产于南剑州(今延平区)黯淡滩的文房名砚,由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命名并得到其极高赞誉。
为让制作凤咮砚这一非遗文化、传统技艺“活起来”“走出去”“火起来”,近几年,剑州工匠郑世阳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依托文献记载、留存实物以及散落于民间的资料碎片,通过反复考察,终于在延平区黯淡滩找到凤咮砚石材。找到石材后,郑世阳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制砚技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力求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终于将凤咮砚九道制作技艺复原并恢复生产。难能可贵的是,郑世阳更以满腔的热情和独到的视角,积极投身于各类文化活动,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感受到“延平凤咮砚”这一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如今,郑世阳已获评工艺品雕刻工高级(一级)技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今年5月9日,“凤咮砚恢复生产新品观摩展暨新闻发布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会上展出的60方凤咮砚,均为郑世阳团队所制作,是凤咮砚恢复生产后首次成规模正式向社会展示。目前,凤咮砚已被列入“南平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延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茫荡镇政府携手本土企业共建凤咮砚非遗文化学习、体验平台,助力凤咮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同时,作为延平区技能类科技特派员,郑世阳也在积极培养学徒,带领周边村民学习雕刻凤咮砚技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村民人均就业增收2万元左右。他借助武夷山职业学院,开设专业课程,进行手工雕刻艺术教学,让更多的年轻学子了解凤咮砚雕刻技艺。
风俗之醇茂,非一朝一夕使然;文明之昭华,恒念久功物力维艰。延平区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创新了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活化、乡村文化旅游融合、文化创意发展的新路径,于实践中出新出彩,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枝繁叶茂。
(作者:沙赵,系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特约通讯员,福建省乡村振兴局《滴水缘》杂志社副主编,本文刊登于2024年《中国乡村振兴》第21期【总第85期,“文化”栏目】第51-52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