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耐烦,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经常能够感受到子女的苛刻。例如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在孩子看来,智能手机是一种无比简单工具,只要“这样按,再这样按”就能够做到一切事情。
他们对于老人的笨拙感到不可理解,看不起他们的智商,认为他们老糊涂了,但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把时光倒退几十年,是父母不厌其烦地在教自己的孩子,那时孩子也显得很笨拙,但父母却总是很耐心。
年轻人对于老人的苛刻要求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只要老人做错了事情,或是不能解决某个问题,都有可能会引起子女的不满,这种现状的背后首先是社会角色因素在起作用。
如果没有亲自当一回父母,那就永远也无法理解自己的父母有多么伟大。
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为孩子做了一切,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把父母的一切行为当成理所当然,潜意识中认为父母原本就是“合格的父母”。然而没有人天生是“合格的父母”。
很多年前,母亲可能是娇生惯养的小女孩,什么也不懂,只知道玩耍和享受生活,对于照顾孩子、无私奉献更是一窍不通,也根本没有想过。
孩子的出生改变了一切,父母开始发生了奇妙又伟大的变化。
父亲变得更加沉稳、有责任心,为了孩子他们可以整夜不睡,孩子生病他们比谁都冷静又充满智慧。他们更加体会到妻子的艰辛,工作上也更加努力,为了家庭他们可以不顾一切。
而母亲渐渐变得贤惠,她们开始尝试学做饭、带孩子,并且愿意为了孩子学习育婴知识以及学着独立地去解决问题。
孩子的出生就意味着父母开始与孩子一起成长,变得更加完善且完整。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无知,小时候,父母不顾他们的笨拙,耐心地教导他们,当他们长大之后,却嫌弃父母太笨拙,言语间变得刻薄。
这种行为无疑是很不应该的,年轻人应该学着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父母,也是为自己成为父母做好准备。
从道德伦理方面来讲,年轻人对父母的苛刻是不妥当的,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父母的笨拙其实另有其因。
与前几个阶段相比,成年晚期的认知活动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退行性的变化,即认知发展的总趋势是下降、衰退,而不是增长、发展,这意味着老年人在听觉、视觉、反应速度、思维灵活性等方面已经远不如年轻人。
其次是持续性,即心理发展并没有停止,而是在持续进行,例如晶体智力依然在不断发展。
晶体智力指的是后天的能力,是由不断积累的知识经验形成的,例如“姜还是老的辣”“越老越妖”就是在形容老人在某些方面依然很强。
第三是差异性,即老人在感觉、知觉方面衰退的速度非常快,甚至在中年期就开始大幅衰退,比如老花眼、听力下降等等,但在思维方面则衰退较慢,衰退开始的年龄也比较偏大。
差异性还表现在个体差异上,例如身居高位的领导、企业管理者,他们很多都是高龄老人,但他们比普通老人具有更强的能力,相比而言普通老人在各方面都衰退较明显。
总之,年轻人对于老人的苛刻要求是不合伦理,也不合道理的。
老人不能灵活使用智能手机并不完全是因为时代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因素,例如记忆的衰退,即使子女给老人详细讲解了操作步骤,老人也可能会忘记,他们的回忆能力已经远低于年轻人。
此外,对于老人来说,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记忆要好于其他方面的记忆,相比于操作智能手机,他们对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记忆更好。
所以年轻人没有任何必要去强迫老人做一些事情,如果老人离不开手机,就应该用更多的耐心去教他们。
每个人都会变老,心理机能的衰退也无法避免,对父母耐心点就是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情。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