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喜欢本人的作品,欢迎点击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个比较火的段子,叫做“牛顿来了都要敬酒”。这个短小精悍的段子表达了现在的很多人对国内学术界的各种官僚主义作风的不满。在不少的人心目中,搞学术就应该一门心思地在象牙塔里做研究,不应该涉及太多勾心斗角,这样才能更加顺利地在真理的大道上前进。然而,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任何人类作为社会动物都不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这一点,即使是牛顿也不能免俗。
皇家学会会长的秋后算账
公元1686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正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着研究。这时,一名助手拿着一个小册子走过来。
“胡克先生,您可能会对这个感兴趣。”助手把手中的小册子递到了胡克手上,这本小册子的名字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署名是艾萨克·牛顿。
“牛顿这小子出新书了?”胡克饶有兴致地打开了小册子,“这个刺头之前老是跟我唱反调,现在也做了一段时间学问了,也该老实点了。我看看他是不是又说了些什么谬论了。”
胡克认真地翻阅着这本册子,一边翻一边点头,甚至不由得笑逐颜开了起来。
“牛顿这后生不简单啊!”胡克感叹道,这本册子里牛顿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研究和论证了不少的物理定律。胡克只恨自己当初没在数学方面深耕,不然自己研究很多课题都会轻松得多。
而在看到力学方面的内容时,胡克激动地站了起来,连驼背都直了几分。
“牛顿终于承认我的结论了!真理就是真理,无论是谁研究都不会变的。他还愿意接受我的观点,真是孺子可教也。”胡克说的就是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当时他与牛顿都发现了星体的引力规律,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胡克认为星体在引力的影响下会做椭圆形运动,而牛顿则认为星体做的是螺旋形运动。
而现在,牛顿通过计算验证,确定了胡克的结论是正确的。通过新创的微积分理论,牛顿代入胡克之前结论中的公式,算出了正确的结果。进一步的,牛顿还推出了“万有引力”的定律,这都是胡克之前没考虑到的。
然而,随着胡克继续翻动着小册子,他的脸色开始变得越来越难看,直到最后眉毛完全拧在一起。
“牛顿还真是严谨啊!不少引用的理论都标明了来源,就只有我的公式没标。”他冷笑着将小册子扔在桌上,“我给他的介绍公式的信他不回一句,刊登出来也不谢一下。他哪怕在序言中提一嘴,让我沾沾光也好啊!”
“或许他还在就波粒二象性那事和您赌气呢!”一旁的助手小心翼翼地说,“要不您再给他写封信,明确问一下他的态度?”
“那事有什么好赌气的?他明明都赢了,皇家学会怕他退会,连会费都给他免了,他还好意思气我?”胡克气冲冲地拿起纸笔,“不过你说得对,我是有必要跟他敞开了讨论一下这事了。”
在信中,胡克以尽可能最委婉的语气向牛顿陈述事实,并提出了让牛顿给他署个名的请求。
没过多久,牛顿的回信就来了,这倒使胡克有些意外。但当他看到信的内容后,都差点气疯了。
牛顿不仅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还狠狠嘲讽了他一波。信的末尾,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话可不是在谦虚,要知道矮小驼背是胡克最具标志性的相貌特征。牛顿这里的“巨人”明显是在说反话,意思就是你那点贡献跟你的个子一样矮小,我达到现在的高度还需要你的帮助?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蛋!剽窃了我的成果还拿我外貌开玩笑,我一定要起诉他!哪怕身败名裂也要拿他垫背!”胡克暴怒地咒骂道。
胡克对牛顿的指控最后无疾而终,因为在他之前的第古和开普勒等人已经研究出了一些星体引力的规律,牛顿完全有可能依据这些得出胡克的公式。英国皇家学会并不想就因为一点小事而失去牛顿这样一个极具潜力的重要人才,最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事不了了之了,但人可没有。作为这一事件的赢家,牛顿并没有就此放下对胡克的怨恨。在牛顿声名鹊起,最终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时,胡克早已与世长辞。牛顿毫不客气地命人销毁了胡克的几乎一切学术成果,抹除了他在皇家学会的几乎任何痕迹,据说他甚至将胡克挂在皇家学会的画像都给烧了。
胡克的不少研究成果都因为牛顿的“清洗”而失传,而牛顿的这种记仇行为无疑又为他败坏了不少路人缘。本来他的万有引力发现者的身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结果这么一搞又使得不少人开始怀疑:牛顿把事做得这么绝,是不是真的在“毁尸灭迹”呢?
科学巨匠的舆论战
事实上,牛顿在学术界得罪的可不止胡克一人。著名的“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之所以有这么样一个名字,就是因为他跟莱布尼茨就微积分研究成果争执多年未果,后人便和稀泥般地同时用两人的名字来命名了这一公式。
当时,尽管莱布尼茨率先发表了一篇关于微积分的论文,宣布了自己是头一个开创微积分这一重要领域的开拓者。但在几年后,牛顿发表了自己关于微积分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命名为“流数术”。于是,两人之间关于是谁最先发现的微积分的争执就开始了。
尽管莱布尼茨的成果公布时间比牛顿更早,而且有自己的计算笔记作为确凿证据,但牛顿坚称自己更早地发现了微积分,只是因为“不好意思”没有及时发表出来。身边的熟人也作证称牛顿确实很早就研究出了微积分,但像莱布尼茨那样的确凿证据却一样也拿不出来。
有人认为,或许这两位数学天才是各自独立地做着研究,最后利用自己以往的知识体系分别研究出了微积分。然而有部分文件显示二人在微积分发表前有过一定的书信往来,其中肯定有对各自研究成果的分享与借鉴。
到目前为止两人之间的矛盾还只是学术成果方面的,然而,牛顿接下来做的就相当不厚道了。
此时的牛顿已经成为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他利用自己在英国的权势搞了一个委员会,对这一学术案件进行专项调查。没有任何悬念,调查结果是牛顿最先发现的微积分。随后,这个结果就成了英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而当时的大英帝国作为欧洲数一数二的强国,又让“牛顿发现微积分”的观点在全欧洲大量传播。
相比之下,在神圣罗马帝国无权无势的莱布尼茨的声量几近于无。即使在他自己的国家,他也因为“剽窃他人成果”而遭到冷遇。这个事件对他的声望造成了非常大的不良影响,身边的人都因此而逐渐疏远他,最终一个人孤独地郁郁而终。
可以说,尽管牛顿不太善于与人相处,但在争名逐利这一块的本事在学界算得上是顶尖的了。他的手段远比所谓的“敬酒”要高明得多,如果他生在中国,或许他才是众人的敬酒对象。
结语
无论古今中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事实上,牛顿的成就远远不止在学术方面,他的政治才能在当时甚至在当时连一些职业政客都自愧不如。除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牛顿还是英国皇家造币厂的厂长。他不仅将帝国的铸币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还统计出了20%的硬币伪造率。可以说,牛顿的名誉与成就是他学术研究与人情世故两种才能的结晶。无论是哪一个领域,都不存在完美的象牙塔。与其去逃避那些世俗人情,不如勇敢地去面对它的挑战。牛顿的一些不厚道的做法或许不值得提倡,但他机智地周旋于学术和人情势利之间的机敏劲儿还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