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江北嘴财经智库理事长张军在New Economist撰文“一揽子增量政策将提升四季度GDP增速,建议明年货币政策应锚住2%的通胀”,西部金融研究院将精彩观点梳理如下:
宏观调控以提高物价水平为目标
消费方面,近年来,市场的预期出现拐点,导致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需求明显收缩,叠加房地产部门去化政策的持续影响,居民在居住支出、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以及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仍然较低。
投资方面,企业的设备投资和社会基建投资都已高于2017-2019年的水平,但房地产投资却持续经历10%的负增长,投资规模持续缩小。因此,提振需求是稳经济的当务之急。
虽然扩大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在短期有助于扩大内需,但依然不能明显改变转弱预期,如能以改善预期为出发点来加强宏观调控,效果将会有所改观。若把提高物价总水平作为政策目标,不仅可以更好改善市场预期,也能刺激到总需求。如2024年9月以来出台的提振股市的重磅政策就是以改善预期作为出发点。
货币政策以2%的通货膨胀为锚
近期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虽然对于防止物价进一步下滑有一定帮助,但是由于债务通缩的压力持续较久,其效果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2024年以来的经济发展趋势表明,经济稳增长的任务已经到了需要以通货膨胀作为“政策锚”的关键时刻。
以往的宏观政策是以生产端的GDP增速目标为核心,物价总水平始终达不到目标值。因此,在考虑明年的宏观经济目标时,除了维持5%左右的GDP目标外,可将货币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物价总水平上,考虑将2%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政策的“锚”,努力将CPI的增速在2025年提升到2%左右,PPI转正并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
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很多国家处理经济收缩的做法都是更关注通货膨胀目标,如日本和美国一直把2%的目标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锚”。当前,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如果不考虑其对物价的影响,则有可能走向加剧产能过剩和通缩的老路,而盯住物价总水平的政策对提振国内总需求往往有更直接的效果,物价上升会更直观地改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预期,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支出。如果2025年把2%的物价涨幅作为政策锚,那么,货币政策就需要围绕提高物价总水平来展开并发挥更大作用,用好用足政策空间,做好通胀预期管理。
财政政策支持家庭收入
除货币政策外,对提升物价有利的财政政策也要调整支出方向,将支出重点从支持生产和投资转移到支持家庭收入的转移支付上来。2025年一季度之前,加大收入政策力度,如可提高最低月(或小时)工资标准和津贴,从而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率,或提高基本养老金、退休金的发放标准。对于一线产业工人,包括服务平台行业和零工经济中的就业人员,也要实行同工同酬,改善其待遇。
同时,要鼓励市场竞争领域的生产主体合理提高产出品和服务品的价格。过往经验看,一些行业包括服务业受到的价格管制,不仅不利于这些领域的增长和结构升级,也不利于物价总水平的合理增长。因此,政府市场监管和物价部门要对恶性竞争和降价行为严格管制,物价部门要做好对城市公用事业收费标准的调整工作。
热门跟贴